社会抗争中理性与情感的选择方式及动员效果——基于十年120起事件的统计分析(2007-2016)

被引:12
作者
郭小安
机构
[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理性动员; 情感动员; 策略选择; 动员效果;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7.11.007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选取了近十年120起社会抗争案例,尝试对情感与理性动员策略进行操作化定义,统计计算情感与理性的选择方式及动员效果。研究发现,情感与理性之策略选择受抗争者身份、社会资源、利益相关度、政治机会、回应方式等多变量的影响。数据显示,社会抗争事件中理性动员策略的使用比情感动员更为丰富,但二者的使用频率和强度未知。在影响要素方面,抗争者身份与理性表达手段的使用具有正向相关性,抗争者身份属于体制内时,更多使用理性动员手段,其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小;情感表达手段的使用与参与报道的媒体级别正向相关,情感表达策略丰富,采取的手段越丰富,越易受到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的关注。此外,报道媒体的级别与抗争结果显示差异性显著,仅有地方媒体报道的事件与有中央级媒体参与报道的事件在抗争效果上显示出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2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 [J].
郭小安 ;
杨绍婷 .
国际新闻界, 2016, 38 (11) :54-74
[2]   媒介动员视角下“表演式抗争”的发生与剧目——以“中青报门口访民集体喝农药事件”为例 [J].
郭小安 ;
刘明瑶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 (05) :76-80
[3]   “媒介逻辑”如何影响中国的抗争?——基于40个拆迁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
郑雯 ;
黄荣贵 .
国际新闻界, 2016, 38 (04) :47-66
[4]  
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与诠释社群——理解互联网中的“情感”政治[J]. 袁光锋.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14(00)
[5]   中国抗争行动的“文化框架”——基于拆迁抗争案例的类型学分析(2003-2012) [J].
郑雯 ;
黄荣贵 ;
桂勇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02) :5-26+126
[6]   策略性框架与框架化机制:乌坎事件中抗争性话语的建构与传播 [J].
周裕琼 ;
齐发鹏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21 (08) :46-69+127
[7]   中国网络事件的行动剧目——基于10年数据的分析 [J].
曾繁旭 ;
钟智锦 ;
刘黎明 .
新闻记者, 2014, (08) :71-78
[8]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 [J].
陈颀 ;
吴毅 .
社会, 2014, 34 (01) :75-103
[9]   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 [J].
郭小安 .
国际新闻界, 2013, 35 (12) :56-69
[10]   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分析 [J].
孙静 .
创新, 2013, 7 (02)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