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沉积层和地壳内低速层的分布与识别

被引:12
作者
赵明辉 [1 ]
丘学林 [1 ]
徐辉龙 [1 ]
施小斌 [1 ]
吴世敏 [1 ]
叶春明 [2 ]
夏少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2] 广东省地震局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低速层; 深部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与海陆联测; 南海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低速层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底地震仪与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发展,完成的6条测线解释结果初步揭示了该区地壳结构特征,展现了低速层的分布情况.在南海北部共有5处发现速度倒转现象,其中3处发现于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属于沉积层中的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2.0—6.0 km、速度2.5—3.0 km·s-1、厚度为2.0—4.6 km,由于埋深较浅,可以利用折射震相与反射震相相结合的方法辨识低速层.其余2处位于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的海陆过渡带处,属于壳内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7.0—18.0 km、速度为5.5—6.0 km·s-1、厚度为3.0—6.0 km,由于埋深较大,难以接收到低速层底界面的反射波,而采用低速层走时间断的特性进行辨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不同深度低速层的构造成因,为南海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471 / 4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J].
赵明辉 ;
丘学林 ;
徐辉龙 ;
夏戡原 ;
施小斌 ;
叶春明 ;
夏少红 .
热带海洋学报, 2006, (05) :36-42
[2]   福州盆地及邻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与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研究 [J].
朱金芳 ;
徐锡伟 ;
张先康 ;
黄宗林 ;
陈祥熊 ;
方盛明 ;
刘保金 ;
郑荣章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8) :738-749
[3]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J].
赵明辉 ;
丘学林 ;
叶春明 ;
夏戡原 ;
黄慈流 ;
谢剑波 ;
王平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846-853
[4]   大陆壳内低速层成因综述 [J].
杨晓松 ;
马瑾 ;
张先进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02) :35-41
[5]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施小斌 ;
丘学林 ;
夏戡原 ;
周蒂 .
热带海洋学报, 2003, (02) :63-73
[6]   南海北部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和研究新进展 [J].
丘学林 ;
施小斌 ;
阎贫 ;
吴世敏 ;
周蒂 ;
夏戡原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3) :9-14
[7]   青藏高原北缘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J].
王泽利 ;
何樵登 ;
孟令顺 .
世界地质, 2002, (02) :105-110
[8]   华北地区壳内低速层与地壳流变的关系及其对强震孕育的影响 [J].
周永胜 ;
何昌荣 .
地震地质, 2002, (01) :124-132
[9]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低速层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吴世敏 ;
周蒂 ;
丘学林 ;
夏戡原 ;
叶三余 ;
E.Flueh ;
杨计海 .
热带海洋学报, 2001, (03) :8-14
[10]   浙皖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华南与扬子块体边界 [J].
熊绍柏 ;
刘宏兵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0, (04)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