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生野大豆的异黄酮积累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11
作者
周三
周明
张硕
刘占涛
赵永娟
余天真
岳旺
机构
[1] 青岛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关键词
盐生野大豆; 栽培大豆; 大豆异黄酮; 盐渍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自然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大豆(Glycine soja)和不耐盐的栽培大豆(G.max)为材料,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叶片、根部和种子的异黄酮含量,并测定了它们叶片的L-苯丙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还测定了它们根部的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通过两者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大豆异黄酮代谢和盐渍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盐渍处理不抑制盐生野大豆PAL酶的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大量积累;相反,盐渍处理明显抑制栽培大豆PAL酶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含量减少,而大豆异黄酮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积累。结果还显示:在盐渍条件下,盐生野大豆根部异黄酮积累的同时,其根瘤结瘤量较多,且固氮酶活性也较高;而栽培大豆随着其根部异黄酮的减少,其根瘤结瘤量大大减少,且固氮活性大大下降。野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这些差别说明:盐生野大豆积累大豆异黄酮有其生态学意义,这很可能是野大豆通过异黄酮次生代谢途径适应盐渍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930 / 9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植物次生物质对于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 [J].
黄天芳 .
生物学杂志, 2003, (05) :60-61
[2]   关于野大豆盐腺问题的探讨(英文) [J].
周三 ;
赵可夫 .
ActaBotanicaSinica, 2003, (05) :574-580
[3]   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研究 [J].
郝征红 ;
岳晖 ;
邓立刚 .
粮油食品科技, 2003, (03) :6-7
[4]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综述) [J].
江昌俊 ;
余有本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425-430
[5]   植物次生代谢生态学 [J].
阎秀峰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639-640+622
[6]   大豆异黄酮检测及四标样快速测定法研究 [J].
何继春 ;
卫巍 .
粮食与油脂, 2001, (07) :46-47
[7]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意义 [J].
杜近义 ;
胡国赋 ;
秦际威 .
生物学杂志, 1999, (05) :9-10+27
[8]   不同生长期白羊草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J].
李兰芳 ;
吴树勋 ;
张魁 ;
张杰 .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1997, (03) :32-33
[9]   大豆起源及其演化研究 [J].
李福山 .
大豆科学, 1994, (01) :61-66
[10]   大豆起源地的三个新论据 [J].
徐豹 ;
郑惠玉 ;
路琴华 ;
赵述文 ;
邹淑华 ;
胡志昂 .
大豆科学, 1986, (02) :1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