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控油气模式与有利区预测

被引:25
作者
庞雄奇 [1 ,2 ]
周新源 [3 ]
李卓 [1 ,2 ]
王招明 [3 ]
姜振学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古隆起; 构造演化; 控藏模式; 控油气机理; 有利区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形成演化的恢复及古隆起不同部位油气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塔中古隆起经历了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塔中古隆起控藏模式,即在古隆起及其周边发育两类8种油气藏类型,其中在古隆起"山外",志留系和石炭系背斜型、地层型、岩性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及斜坡上部,在古隆起"山内",寒武系和奥陶系不整合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礁滩体型、溶洞型和裂缝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斜坡下部;阐明了古隆起控油气作用原理,即古隆起发育多种类型圈闭,具有多种输导体系,是浮力作用下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预测了塔中古隆起有利成藏区,其中塔中主垒带是寻找山外断块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不整合型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域,塔中10号带是寻找山外地层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塔中Ⅰ号断裂带是寻找山外岩性类油气藏和山内裂缝型、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A hydrocarbon enrichment model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ccumulation areas in complicated superimposed basins in China[J]. Pang Xiongqi1,2,Meng Qingyang3,Jiang Zhenxue1,2,Liu Luofu1,2 and Lü Xiuxiang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2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
[2]   塔里木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武芳芳 ;
朱光有 ;
张水昌 ;
金强 ;
韩剑发 ;
张斌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32-341
[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特征及油气勘探 [J].
邬光辉 ;
李启明 ;
肖中尧 ;
李洪辉 ;
张立平 ;
张现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1) :124-130
[4]   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 [J].
何登发 ;
李德生 ;
童晓光 ;
赵文智 .
石油学报, 2008, (04) :475-488
[5]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破坏烃量定量研究[J]. 姜振学,庞雄奇,刘洛夫,王显东,张俊,李宏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6]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J].
庞雄奇 ;
高剑波 ;
吕修祥 ;
孟庆洋 ;
王英民 ;
姜振学 ;
刘洛夫 .
石油学报, 2008, (02) :159-166+172
[7]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J].
庞雄奇 ;
罗晓容 ;
姜振学 ;
林畅松 ;
张水昌 ;
钟宁宁 ;
李忠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879-887
[8]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 [J].
杨海军 ;
邬光辉 ;
韩剑发 ;
王晓丰 ;
吉云刚 .
石油学报, 2007, (04) :26-30
[9]   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04) :26-32+3
[10]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J].
马安来 ;
金之钧 ;
王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