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被引:13
作者
杨晓梅 [1 ]
程积民 [1 ]
孟蕾 [2 ]
韩娟娟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不详
[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有机碳密度; 碳储量; 黄土高原; 子午岭;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6.051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样地林分调查与室内分析,运用清查平均生物量法和林木相对生长模型,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3种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含碳率变化范围为0.331 6~0.553 2 g/g;变异系数介于2%~14%,而枯落层含碳率为0.294 8~0.335 9 g/g;3种林地平均碳密度:柴松林为238.22 t/hm2,辽东栎林为235.75 t/hm2,油松林为191.58 t/hm2,柴松林及辽东栎林碳密度约是油松林的1.24倍;从研究空间尺度上土壤层>植被层>枯落层,其碳密度分别为105.21,88.11,28.53 t/hm2,其中植被层各分层碳密度大小差异显著,而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3种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库总储碳量为31.70 Tg,其中土壤层碳储量占整个碳库的49%,是植被层和枯落层碳储量的1.3倍和3.5倍,且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土壤层>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6+131 +1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子午岭60年辽东栎林种子质量与森林更新
    程积民
    赵凌平
    程杰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 (02) : 10 - 16
  • [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吴庆标
    王效科
    段晓男
    邓立斌
    逯非
    欧阳志云
    冯宗炜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517 - 524
  • [3] 子午岭林区生态系统转换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赵世伟
    卢璐
    刘娜娜
    吴金水
    苏静
    杨永辉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6, (05) : 1030 - 1035
  • [4] 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
    王百群
    吴金水
    吴振海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10) : 1870 - 1876
  • [5]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徐香兰
    张科利
    徐宪立
    彭文英
    不详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3) : 13 - 15
  • [6]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
    陈遐林
    王娟
    蔺琛
    康峰峰
    曹文强
    马志波
    李文宇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Z1) : 100 - 104
  • [7] 子午岭林区北部近50年植被的变化发展
    邹厚远
    刘国彬
    王晗生
    [J].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01) : 1 - 8
  •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 13 - 16
  • [9]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周玉荣
    于振良
    赵士洞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 518 - 522
  • [10]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程积民,万惠娥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