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刑法参与观的基本思考

被引:17
作者
徐剑锋
机构
[1]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网络犯罪; 刑法参与; 刑事立法; 积极刑法观;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7.03.01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网络犯罪,作为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犯罪的代际变迁现象,首先是一个犯罪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刑法学概念;现有的刑法体系在网络时代具有再生和再利用的知识资源,没有必要为网络时代度身定制一部专门或者特别刑法;所谓的积极刑法观压抑互联网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实质上互联网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应当强调刑法的谦抑价值;不断解释刑法,持续激活刑法,而不是随意批评刑法,更不应择机嘲弄刑法,应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刑法学共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2]   传统犯罪网络化: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 [J].
梁根林 .
法学, 2017, (02) :3-13
[3]   中国互联网领域立法体系化建构的路径 [J].
于志刚 .
理论视野, 2016, (05) :37-42
[4]   风险社会与刑事立法 [J].
萧宏宜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3 (06) :98-103
[5]   犯罪的网络异化现象评析及其刑法应对路径 [J].
阎二鹏 .
法治研究, 2015, (03) :48-54
[6]   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 [J].
于志刚 .
中外法学, 2014, 26 (04) :1045-1058
[7]   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 [J].
张明楷 .
人民检察, 2014, (09) :6-12
[8]   网络犯罪的代际演变与刑事立法、理论之回应 [J].
于志刚 .
青海社会科学, 2014, (02) :1-11+207
[9]   风险刑法理论的法教义学批判 [J].
陈兴良 .
中外法学, 2014, 26 (01) :103-127
[10]   犯罪“网络异化”与刑法应对模式 [J].
卢建平 ;
姜瀛 .
人民检察, 2014, (03)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