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被引:35
作者
张军
黄永梅
焦会景
夏显东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油蒿; 植被演替; 光合作用; 水分代谢; 气孔导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79 [植物生理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毛乌素沙地稀疏阶段、建成阶段和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群落盖度的增加,0—2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而在20—80cm范围内有所下降。与稀疏阶段和建成阶段的油蒿群落相比,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低,光饱合点低,光能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并且日变化过程也表现出受到了明显环境胁迫。在不同的演替阶段,油蒿的气孔导度与植物水势均呈线性相关。随植物水势的降低,处于衰老阶段的油蒿气孔导度降低速率最快。结合气孔导度和水分循环的关系,还初步探讨了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977 / 9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大兴安岭不同演替阶段白桦种群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J].
王爱民 ;
祖元刚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190-193
[2]   毛乌素沙地SPAC系统中各部分水分状况及其关系的研究 [J].
赵萍 ;
孙向阳 ;
黄利江 ;
张广才 ;
王涵 ;
于卫平 .
生态环境, 2004, (03) :365-368
[3]   浑善达克退化沙地恢复演替18年中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J].
刘美珍 ;
蒋高明 ;
于顺利 ;
李永庚 ;
高雷明 ;
牛书丽 ;
姜闯道 ;
彭羽 .
生态学报, 2004, (08) :1734-1740
[4]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J].
张继义 ;
赵哈林 ;
张铜会 ;
赵学勇 .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01) :86-92
[5]   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中的油蒿种群动态与稳定性 [J].
徐军 ;
李青丰 ;
王建光 ;
李治国 .
中国沙漠, 2002, (06) :69-75
[6]   固沙植物油蒿、柠条水分竞争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J].
陆凡 ;
李自珍 .
兰州大学学报, 2002, (06) :84-87
[7]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J].
李庆康 ;
马克平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S1) :9-19
[8]   水分共享在毛乌素沙地4种灌木根系中的存在状况 [J].
何维明 ;
张新时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630-633
[9]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的变化 [J].
程晓莉 ;
安树青 ;
李国旗 ;
陈兴龙 ;
王云静 ;
李瑾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232-239
[10]   模拟降水量变化对毛乌素油蒿幼苗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 [J].
肖春旺 ;
张新时 .
林业科学, 2001, (01)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