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

被引:46
作者
董桂玉 [1 ]
陈洪德 [1 ]
李君文 [2 ]
林良彪 [1 ]
钟怡江 [1 ]
罗进雄 [3 ]
王峰 [1 ]
陈安清 [1 ]
李洁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环渤海湾地区; 寒武系; 混合沉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发育陆源碎屑与海相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的区域地质资料、野外露头资料和钻井资料等,对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混合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突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Ⅰ,但是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混合沉积环境为古陆边缘和陆表海,发育混积潮坪相、混积局限台地相和混积开阔台地相,微相类型有混积泥坪、混积灰坪、混积云坪、混积泻湖、混积浅滩和混积滩间等。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以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环渤海湾地区寒武系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800 / 81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J].
董桂玉 ;
陈洪德 ;
何幼斌 ;
秦志勇 ;
罗进雄 ;
辛长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9) :931-939
[2]   试论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J].
李春光 .
海相油气地质, 2006, (03) :4-14
[3]   鄂尔多斯盆地三道坎组混合沉积的生物扰动构造与古地理 [J].
费安玮 ;
刘成林 ;
甘军 ;
张忠涛 .
中国地质, 2004, (04) :347-355
[4]   渤南洼陷沙四段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与模式 [J].
罗顺社 ;
刘魁元 ;
何幼斌 ;
高振中 ;
淡卫东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19-21+218
[5]   大港滩海区第三系湖相混积岩的成因与成岩作用特征 [J].
马艳萍 ;
刘立 .
沉积学报, 2003, (04) :607-613
[6]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J].
郭福生 ;
严兆彬 ;
杜杨松 .
地学前缘, 2003, (03) :68-68
[7]   雪峰古陆边缘上石炭统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沉积 [J].
张雄华 .
地层学杂志, 2003, (01) :54-56+58
[8]   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 [J].
沙庆安 .
古地理学报, 2001, (03) :63-66
[9]   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 [J].
王国忠 .
古地理学报, 2001, (02) :47-54
[10]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碳酸盐与硅质碎屑的混积相与混积机理 [J].
李祥辉 ;
刘文均 ;
郑荣才 .
岩相古地理, 1997, 17 (03)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