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被引:17
作者
张军龙 [1 ,2 ]
申旭辉 [1 ]
徐岳仁 [1 ,2 ]
高战武 [1 ]
吕晓健 [1 ]
杨攀新 [1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断裂; 地表破裂特征; 分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MS8.0地震。地表破裂多以跌水、陡坎形态发育在河流沟谷或晚新生代沉积层内,位移明显。山地受崩塌、滑坡影响,位移量较难获得。发震断裂主要有三条,即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和小鱼洞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由南向北活动性质从逆冲为主逐渐转变为走滑为主,长约220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3 m,按位移量沿断裂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虹口段、北川段和南坝段;彭县-灌县断裂地表破裂以逆冲活动为主,长约82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可以划分为白鹿段和汉旺段,断裂断距分布的几何特征与北川-映秀断裂的中南段相近;小鱼洞断裂是一条新生北西走向的次级破裂,长约5.6 k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1.5 m,调节两侧构造单元变形差异,具有捩断层特征,活动以逆(左行)走滑为主,可划分出小鱼洞段和中坝段。姚都镇地表破裂可能说明南坝以北的地震具有不同的活动特征。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反映区域应力场有北西西向挤压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6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2]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3]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J].
张军龙 ;
田勤俭 ;
李峰 ;
高站武 ;
苏刚 .
地震, 2008, (03) :85-94
[4]   DGPS方法在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J].
张军龙 ;
田勤俭 ;
张小龙 ;
李兵 ;
申晋利 .
地学前缘, 2008, (04) :290-297
[5]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J].
张军龙 ;
田勤俭 ;
李智敏 ;
任治坤 ;
郝凯 .
地震, 2007, (03) :74-82
[6]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J].
马保起 ;
苏刚 ;
侯治华 ;
舒赛兵 .
地震地质, 2005, (02) :234-242
[7]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J].
李传友 ;
宋方敏 ;
冉勇康 .
地震地质, 2004, (02) :248-258
[8]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J].
杨晓平 ;
蒋溥 ;
宋方敏 ;
梁小华 ;
陈献程 ;
邓忠文 .
地震地质, 1999, (04) :341-345
[9]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10]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J].
赵小麟,邓起东,陈社发 .
地震地质, 1994, (04) :4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