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成盆动力学模式

被引:19
作者
李相博 [1 ]
袁剑英 [2 ]
陈启林 [2 ]
王琪 [1 ]
李斌 [1 ]
孟自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成盆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柴达木盆地岩石圈结构特征和区域应力场资料,对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及盆地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确定。该盆地演化既受区域应力场及盆缘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也受地壳深部活动的影响,其成盆动力学模式为深层伸展,浅层压扭。这一模式不但较好地解释了盆地的构造特征,而且较好地解释了盆地新生代沉积迁移规律,是对“大型拆离伸展—拉分盆地”成盆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油气成藏及分布 [J].
金之钧 ;
殷进垠 ;
谢方克 ;
吕修祥 .
地质科学, 2003, (03) :392-402
[2]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J].
徐凤银 ;
彭德华 ;
侯恩科 .
石油学报, 2003, (04) :1-6
[3]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 [J].
罗群 ;
庞雄奇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3, (01) :1-5+5
[4]   柴达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新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J].
李朋武 ;
崔军文 ;
高锐 ;
李莉 .
地球学报, 2001, (06) :563-568
[5]   阿尔金断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过程的沉积响应 [J].
陈正乐 ;
张岳桥 ;
陈宣华 ;
王小凤 ;
A.S.Ramon ;
W.B.Zack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1, (S1) :90-96
[6]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J].
李相博 ;
王新民 ;
袁剑英 ;
靳久强 ;
于均民 ;
马龙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2) :120-127
[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J].
戴俊生 ;
曹代勇 .
西北地质科学, 2000, (02) :57-63
[8]   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揳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J].
蔡学林 ;
曹家敏 ;
刘援朝 ;
魏显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81-189
[9]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10]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J].
吴功建 .
地质学报, 1998, (04) :28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