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空间多模态特征

被引:2
作者
徐艳虹 [1 ,2 ]
陈海山 [2 ]
曹杰 [1 ]
李忠贤 [2 ]
机构
[1]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
[2]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空间多模态; 大气环流异常;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5.007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夏季风活动的多空间模态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东亚夏季风活动存在3种差异明显的典型空间模态。第一模态反映了夏季风活动在我国东部沿海及以东洋面与其以西地区的反相变化,主要体现了夏季风活动主体位置的东西变动;第二模态反映了自我国华南,经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渤海湾至我国东北及朝鲜半岛一带夏季风活动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整体强弱;第三模态主要反映了夏季风活动在中国以东洋面、朝鲜半岛、东北亚一带与我国华南地区的反相变化,主要体现了夏季风活动主体位置的南北移动。2)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多空间模态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差异。东亚夏季风第一空间模态与亚洲南部区域以及鄂霍次克海上空的SLP呈负相关,而与北极极区、贝加尔湖地区及日本以东洋面的SLP呈正相关;而与同期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分布主要表现为自极地经鄂霍次克海至日本以东洋面的"+-+"的波列分布特征。第二模态与SLP和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分布具有非常相似的空间分布形势,均表现为东北、朝鲜半岛、日本海一带与菲律宾洋面、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反位相分布,自低纬向高纬呈现"+-+"的波列分布特征。第三模态与SLP和500 hPa高度场的相关分布,主要表现为菲律宾附近洋面、日本及以东洋面、贝加尔湖到亚洲北部的负正相间的分布形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11 / 6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东亚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J].
华文剑 ;
陈海山 .
气象科学, 2012, 32 (04) :365-374
[2]   东亚夏季风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恢复增强 [J].
刘海文 ;
周天军 ;
朱玉祥 ;
林一骅 .
科学通报, 2012, 57 (09) :765-769
[3]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增暖对东亚夏季风趋势的相反影响 [J].
陈小婷 ;
李双林 ;
李国平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5) :624-633
[4]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J].
邓伟涛 ;
孙照渤 ;
曾刚 ;
倪东鸿 .
大气科学, 2009, (04) :835-846
[5]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代际转型及其可能成因 [J].
张人禾 ;
武炳义 ;
赵平 ;
韩晋平 .
气象学报, 2008, (05) :697-706
[6]   冬季黑潮SSTA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数值试验 [J].
李忠贤 ;
孙照渤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1) :62-67
[7]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J].
何金海 ;
宇婧婧 ;
沈新勇 ;
高辉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5) :449-459
[8]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9]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J].
黄荣辉 ;
陈文 ;
丁一汇 ;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2003, (04) :484-502
[10]   利用遥感反演的叶面积指数研究中国东部生态系统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J].
张佳华 ;
符淙斌 .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0) :92-9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