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措勤尼雄矿田滚纠铁矿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37
作者
于玉帅 [1 ,2 ]
高原 [3 ]
杨竹森 [2 ]
田世洪 [2 ]
刘英超 [4 ]
曹圣华 [3 ]
胡为正 [3 ]
郄海满 [3 ]
机构
[1]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U-Pb年龄; 侵入岩; 滚纠铁矿; 尼雄矿田; 西藏措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分析了尼雄矿田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并对其进行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显示,岩石富硅(SiO2平均分别66·76%和70·98%)、富碱(ALK平均为6·28%和7·70%),铝饱和指数均小于1·1,属中高K钙碱性I型花岗岩。两者具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REE较低(∑REE分别是130·6×10-6和134·3×10-6),弱Eu负异常(δEu分别为0·84和0·88),弱-中等轻重稀土分馏,(La/Yb)N分别平均8·07和6·72。Rb、P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富集,Ba和U、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弧岩浆作用特点,指示岩石形成于弧后伸展环境,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6±1·2Ma和112·6±1·6Ma,属早白垩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滚纠铁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因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并于113Ma发生冈底斯陆壳和羌塘陆壳对接,已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发生板片回转,导软流圈地幔流体上涌,其所带来的巨大热能引发岩石圈地幔和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岩浆,在弧后拉张环境下上侵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949 / 19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 [1] 拉萨地块北部去申拉组火山岩: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的产物?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陈建林
    [J]. 岩石学报, 2010, 26 (10) : 3106 - 3116
  • [2] 西藏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火山岩及其对冈底斯岛弧构造演化的制约
    马国林
    岳雅慧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0, 29 (05) : 525 - 538
  • [3] 西藏中冈底斯带措勤地区则弄群熔结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
    刘伟
    李奋其
    袁四化
    卓皆文
    张万平
    梁婷
    [J]. 地质通报, 2010, 29 (07) : 1009 - 1016
  • [4] 西藏冈底斯矿带南缘矽卡岩型铜矿床含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梁华英
    魏启荣
    许继峰
    胡光黔
    Charllote Allen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6) : 1692 - 1698
  • [5] 西藏措勤尼雄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富Fe成矿作用的潜在意义
    张晓倩
    朱弟成
    赵志丹
    王立全
    黄建村
    莫宣学
    [J]. 岩石学报, 2010, 26 (06) : 1793 - 1804
  • [6]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辉钼矿Re-Os和锆石U-Pb SHRIMP测年及地质意义
    佘宏全
    李进文
    马东方
    李光明
    张德全
    丰成友
    屈文俊
    潘桂棠
    [J]. 矿床地质, 2009, 28 (06) : 737 - 746
  • [7] 贵东复式岩体印支期产铀和非产铀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陈佑纬
    毕献武
    胡瑞忠
    戚华文
    [J]. 矿物岩石, 2009, 29 (03) : 106 - 114
  • [8]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朱弟成
    莫宣学
    赵志丹
    牛耀龄
    潘桂棠
    王立全
    廖忠礼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 1 - 20
  • [9]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J]. 杨志明,侯增谦,宋玉财,李振清,夏代详,潘凤雏.矿床地质. 2008(03)
  • [10] 西藏冈底斯带侏罗纪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环境
    朱弟成
    潘桂棠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J]. 地质通报, 2008, (04) : 458 -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