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3 条
安徽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成岩序列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30
作者:
王世伟
[1
]
周涛发
[1
]
袁峰
[1
]
范裕
[1
]
俞沧海
[2
]
葛岭虹
[1
]
石诚
[2
]
池月余
[3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3]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队
来源:
关键词:
成岩成矿年代;
沙溪矿床;
斑岩型铜金矿床;
两阶段斑岩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P618.51 [金];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2 ;
摘要:
沙溪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典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庐枞盆地北外缘、郯庐断裂内,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确定对该矿床成因研究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采集沙溪矿床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岩浆岩样品(粗斑闪长玢岩、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中斑石英闪长玢岩、细斑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和与黄铜矿密切共生的辉钼矿,分别利用Cameca、LA-ICP-MS U-Pb和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矿床内主要岩浆岩的成岩年龄(130.60±0.97Ma、129.30±1.00Ma、127.10±1.50Ma、129.46±0.97Ma和126.7±2.1Ma)以及成矿年龄(130.0±1.0Ma),并重新厘定了沙溪岩体从早到晚岩浆的侵位序列。通过区域对比,提出长江中下游存在两阶段斑岩型铜金矿化,沙溪矿床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第二阶段形成的斑岩型矿床,沙溪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既不同于庐枞盆地,也不同于断隆区第一阶段的斑岩矿床,而是受郯庐断裂和长江断裂动力学演化联合作用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979 / 994
页数:1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