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地壳结构——MASH成矿过程的P波接收函数成像证据?

被引:40
作者
史大年
吕庆田
徐文艺
严加永
赵金花
董树文
常印佛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3] 安徽省地调院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天然地震探测; 接收函数成像; 地壳结构; 成矿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学科深部探测剖面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采集的天然地震数据,通过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等分析研究,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清晰图像。接收函数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Moho面深度存在着明显的起伏变化,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指剖面穿过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矿集区,下同)下方存在着"幔隆构造"。在剖面东南端(即扬子克拉通北缘),Moho面相对稳定,深度约为30km;在茅山和江南断裂附近,Moho面存在上下起伏现象;在剖面中部或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存在明显隆起,深度只有28km;在郯庐断裂带下方,Moho面明显加深,深度达到36km;进一步向北到华北地台南缘,Moho面深度逐渐恢复到了32km左右的平均深度水平。其次,我们在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其周边下地壳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成矿带的下地壳具有显著的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扬子克拉通北缘的下地壳呈高速的近水平状结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不明显;与此相比,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下地壳虽然也呈近水平状结构特征,但是,对于沿成矿带走向方向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具有高速特征,而对于垂直于成矿带走向方向上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却又表现为低速特征,这意味着成矿带的下地壳存在着平行于成矿带走向(即近北东—南西)方向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我们解释其是下地壳熔融并沿成矿带走向水平流动导致矿物晶体定向排列的结果。最后,在郯庐断裂以西的华北地台南缘观测到一条从上地壳延伸到中下地壳的南南东向倾斜的转换震相,我们推测它可能是合肥盆地内地壳伸展构造的反映。此外,我们发现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观测到的"幔隆构造"与远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在成矿带下方150km深度上显示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江国明等,另文发表)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我们解释它们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遗迹。综合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远震P波层析成像和前人关于岩浆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现今的下地壳可能是中生代发生成矿作用的多级岩浆房系统的一部分,成矿带的形成可能是类似MASH过程的产物。首先,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拉张环境的形成,在其上部地壳中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构造;然后,软流圈物质通过底侵进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原下地壳并与原下地壳物质发生同化作用,形成类埃达克质岩浆;接着,类埃达克质岩浆沿着伸展、拆离构造上升到地壳浅部形成不同层次的岩浆房和侵入岩体,并与围岩作用形成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侏罗纪/白垩纪之交东亚板块汇聚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J].
董树文 ;
李廷栋 ;
钟大赉 ;
王成善 ;
沙金庚 ;
陈宣华 .
中国科学基金, 2009, 23 (05) :281-286
[2]   合肥盆地近地表结构调查和地震激发方式选择 [J].
刘成斋 ;
刘传鹏 ;
张世鑫 ;
张交东 ;
蒋雪峰 .
石油物探, 2008, 47 (06) :604-608+19
[3]   合肥盆地白垩纪伸展构造格局 [J].
曹忠祥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526-534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 [J].
吕庆田 ;
杨竹森 ;
严加永 ;
徐文艺 .
地质学报, 2007, (07) :865-881
[5]   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J].
侯增谦 ;
潘小菲 ;
杨志明 ;
曲晓明 .
现代地质, 2007, (02) :332-351
[6]   太行山中生代岩浆作用过程中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J].
陈斌 ;
刘超群 ;
田伟 .
地学前缘, 2006, (02) :140-147
[7]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底侵作用及动力学演化模式:来自地球物理资料的约束 [J].
吕庆田 ;
侯增谦 ;
杨竹森 ;
史大年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9) :783-794
[8]   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J].
陈海云 ;
舒良树 ;
张云银 ;
林春明 ;
刘国宏 ;
赵彦彦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2) :250-256
[9]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海玲 ;
莫宣学 ;
肖庆辉 ;
周肃 ;
刘翠 ;
赵国春 .
地学前缘, 2003, (03) :41-50
[10]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