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油田长6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10
作者
薛军民 [1 ,2 ]
解伟 [3 ]
王震 [4 ]
张林 [5 ]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
[4] 长安大学资源学院
[5] 长庆工程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川口油田; 长6油层组;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影响因素; 油气;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9.06.02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详细分析了川口油田长6储层的成岩作用类型、储层物性演化及影响因素。通过岩石学、铸体薄片、电镜扫描等研究方法说明川口油田长6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及溶蚀作用等,成岩阶段属晚成岩A期。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化学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储集性能变差的主要因素。机械压实作用主要表现为软碎屑的塑性变形、颗粒间由点接触向凹凸接触演变;胶结作用表现为浊沸石、绿泥石、粘土矿物、碳酸盐胶结;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溶蚀作用特别是浊沸石的溶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砂岩储集性能。结果表明,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07 / 10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致密砂岩孔隙度计算方法 [J].
董建刚 ;
范晓敏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S1) :193-196
[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与古气候分析 [J].
葛玉辉 ;
孙春林 ;
刘茂修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2) :164-168
[3]   砂岩孔隙成因对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J].
黄思静 ;
张萌 ;
朱世全 ;
武文慧 ;
黄成刚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648-653
[4]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J].
庞雯 ;
郭德运 ;
赵靖舟 ;
时宝宏 .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5) :96-99
[5]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J].
陈杰 ;
崔智林 ;
张小莉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603-606
[6]   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 [J].
黄思静 ;
谢连文 ;
张萌 ;
武文慧 ;
沈立成 ;
刘洁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273-281
[7]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 [J].
杨晓萍 ;
裘怿楠 .
沉积学报, 2002, (04) :628-632
[8]   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 [J].
罗静兰 ;
张成立 ;
阎世可 ;
武富礼 ;
李玉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2) :123-127+136
[9]   川口油田长6段油层组储集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J].
李文厚 ;
柳益群 ;
冯乔 .
岩石学报, 1998, (01) :118-128
[10]   陕北川口油田低渗透岩性油藏地质特征 [J].
冯乔 ;
赵一鸣 ;
宋宜平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02)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