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

被引:122
作者
丁一汇 [1 ]
孙颖 [1 ]
刘芸芸 [1 ]
司东 [1 ]
王遵娅 [1 ]
朱玉祥 [2 ]
柳艳菊 [1 ]
宋亚芳 [1 ]
张锦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年代际和年际变率; 对流层两年振荡(TBO); 遥相关型; 季风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是对我们近五年在亚洲夏季风年代际与年际变率及其未来预测方面研究的一个综述。主要包括下列三个问题:(1)根据123年中国夏季降水资料和印度学者的分析,检测出亚洲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减弱,这种年代际变化使中国东部(包括东亚)和南亚夏季降水的格局在过去60年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东亚,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异常雨带有不断南移的趋势,结果造成了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这主要受到60~80年年代际振荡的影响。青藏高原前冬和春季积雪的年代际减少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增加是东亚降水型改变的主要原因,这是通过减弱亚洲地区夏季海陆温差与夏季风强度而实现的。未来亚洲夏季风的预测表明,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对气候变暖有十分不同的响应。东亚夏季风在本世纪将增强,雨带北推,尤其在2040年代之后;而南亚夏季风环流将继续减弱。这种不同的变化是由于两者对高低层海陆热力差异的不同响应造成。(2)年际尺度的变率在亚洲夏季风区主要表现为2年与4~7年的振荡。本文着重分析了2年振荡(TBO)形成的过程、机理及其对东亚降水的影响。对TBO—海洋机理进行了具体的改进,说明了东亚夏季风降水深受TBO影响的原因,尤其是阐明了长江型(YRV)TBO和淮河型(HRV)TBO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循环过程。(3)在总结亚洲夏季风时期遥相关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季节内和年际尺度的低空遥相关型:即西北太平洋季风的遥相关型与印度"南支"和"北支"遥相关型。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沿低空夏季风强风速带Rossby波群速度传播的结果。据此可以根据西北太平洋和印度夏季风的变化分别预测中国梅雨和华北雨季来临和降水异常。最后研究还表明,在本世纪亚洲夏季风可能更显著地受到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影响,未来的亚洲夏季风活动是人类排放的CO2引起的全球变暖与自然变化(海洋和陆面过程(积雪))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53 / 280
页数:28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12, 36 (04) :673-685
[2]   全球变暖情景下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对海陆增温的不同响应 [J].
孙颖 ;
丁一汇 .
科学通报, 2011, (Z2) :2424-2433
[3]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水汽输送的关系 [J].
黄荣辉 ;
陈际龙 ;
刘永 .
大气科学 , 2011, (04) :589-606
[4]   华北降水季节演变主要模态及影响因子 [J].
郝立生 ;
丁一汇 ;
闵锦忠 ;
张晓东 .
大气科学, 2011, 35 (02) :217-234
[5]   华北汛期降水月内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J].
刘海文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11, (01) :157-167
[6]   基于MJO的延伸预报 [J].
丁一汇 ;
梁萍 .
气象, 2010, 36 (07) :111-122
[7]   BCCRegCM1.0对1991~2005年江淮梅雨季的数值模拟 [J].
胡娅敏 ;
丁一汇 .
科学通报, 2010, 55 (06) :490-496
[8]   中国梅雨雨带年代际尺度上的北移及其原因 [J].
司东 ;
丁一汇 ;
柳艳菊 .
科学通报, 2010, 55 (01) :68-73
[9]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09, 33 (06) :1225-1237
[10]   未来百年东亚夏季降水和季风预测的研究 [J].
孙颖 ;
丁一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487-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