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

被引:24
作者
江海洋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 风险; 风险预测模型; 大数据技术;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02.004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近年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罪与非罪,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就本罪法益而言,学界缺乏关注。以往学界对本罪法益流于形式的界定都不具有说服力。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使得传统金融风险加剧、异化。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界定为"信用",忽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以及风险异化的现实,且难以解释"信用"的不明确性以及累积犯证立的问题。将本罪法益界定为对非正常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消解具有合理性,既与金融本质相契合,有利于量化金融风险,与司法实践相呼应,又与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规原意相一致,有利于司法实务。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就是风险防范,在前置法没有规定时,刑法先行并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具有合理性。凭借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学相关风险监测模型判断行为类型风险,实现司法解释科学的可视化说理,应是司法机关未来努力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5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1]  
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的战略推动者.[N].吴晓求;.上海证券报.2014,
[12]  
新金融时代.[M].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信出版社.2015,
[13]  
金融的逻辑.[M].陈志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14]  
互联网金融.[M].李耀东;李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978-7-121-22210-8
[15]  
互联网金融手册.[M].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6]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17]  
法学思维小学堂.[M].(德) 普佩 (IPuppe;I.) ;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  
刑法论丛.[M].赵秉志;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
[19]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模式与风险: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 [J].
郑联盛 ;
刘亮 ;
徐建军 .
金融市场研究, 2014, (02) :41-49
[20]   基于服务主体的互联网金融运营风险比较及监管思考 [J].
中国人民银行开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
赵继鸿 .
征信, 2013, 31 (12)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