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

被引:24
作者
江海洋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 风险; 风险预测模型; 大数据技术;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02.004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近年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罪与非罪,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就本罪法益而言,学界缺乏关注。以往学界对本罪法益流于形式的界定都不具有说服力。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使得传统金融风险加剧、异化。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界定为"信用",忽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以及风险异化的现实,且难以解释"信用"的不明确性以及累积犯证立的问题。将本罪法益界定为对非正常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消解具有合理性,既与金融本质相契合,有利于量化金融风险,与司法实践相呼应,又与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规原意相一致,有利于司法实务。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就是风险防范,在前置法没有规定时,刑法先行并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具有合理性。凭借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学相关风险监测模型判断行为类型风险,实现司法解释科学的可视化说理,应是司法机关未来努力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5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31]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 [J].
李文红 ;
蒋则沈 .
金融监管研究, 2017, (03) :1-13
[32]   刑法视域中的P2P融资担保行为 [J].
乔远 .
政法论丛, 2017, (01) :22-29
[33]   能动司法与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 [J].
劳东燕 .
法学家, 2016, (06) :13-28+175
[34]   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司法认定 [J].
王拓 .
中国检察官, 2016, (02) :7-10
[35]   刑法谦抑主义与规制缓和——以日本金融犯罪的规制为鉴 [J].
张小宁 .
山东社会科学, 2015, (06) :164-171
[36]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J].
刘惠博 .
商场现代化, 2015, (11) :151-151
[37]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J].
杨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4) :107-126+206
[38]   互联网金融下的证券业 [J].
边绪宝 .
银行家, 2015, (04) :87-90
[39]   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 [J].
吴晓求 .
财贸经济, 2015, (02) :5-15
[40]   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模型选择研究 [J].
宋光辉 ;
吴超 ;
吴栩 .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 (12)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