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两次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24
作者
张雅斌 [1 ]
马晓华 [2 ]
冉令坤 [3 ]
侯建忠 [2 ]
机构
[1] 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台
[2] 陕西省气象台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关键词
初夏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 红外云顶亮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及云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和TBB特征出发,结合盛夏暴雨过程对比,分析总结2006年6月2-3日("0602"过程)和2013年5月25日("0525"过程)关中地区两次初夏区域性暴雨特征。结果表明,关中初夏暴雨发生前,青藏高压明显偏南、偏弱,暴雨区北侧200 hPa急流形态、位置变化小,急流轴南侧的风速经向切变明显增大。初夏暴雨期间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远距离台风作用,上游与周边西风带影响系统差异导致低层水汽输送与辐合明显弱于盛夏暴雨,分布形态不同。850 hPa大陆东部高压稳定维持有利于初夏暴雨低层偏东南气流发展、维持。初夏暴雨发生在位势稳定层结环境,暖湿空气沿着低层冷空气向北爬升,暴雨中心等熵面随高度向北倾斜,存在能量锋生和对称不稳定。暴雨区上空中高层深厚的正位涡和低层浅薄的负位涡垂直差异增大,300 hPa以上增幅明显,存在位涡异常。初夏暴雨中心以东约300 km处纬向中尺度垂直环流有利于暴雨区上升运动维持,但上升中心强度、高度和低层高能轴附近不稳定能量明显小于盛夏暴雨。总螺旋度显著增幅区对初夏暴雨落区有指示作用,其正负区相交零线、正值区增大中心分别和大雨、暴雨落区北界一致。同时,关中以北存在显著负螺旋度区,总螺旋度正值范围、强度明显偏小,中心移动、增大区偏南,局地螺旋度垂直方向正值中心区域相对分散。关中初夏暴雨云系范围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对应高层显著反气旋区的北部盾状中高云区和南部带状低云区组成,云团中心TBB>-60℃、云顶偏低,暴雨主要位于南北云区交汇处的窄带强回波附近,而非TBB中心区或梯度大值区附近。
引用
收藏
页码:708 / 72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孟加拉湾风暴引发云南初夏强降水初探 [J].
梁红丽 ;
许美玲 ;
吕爱民 ;
段旭 .
高原气象 , 2014, (05) :1240-1250
[2]   台风“洛克”远距离引发陕西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J].
武麦凤 ;
王桂梅 ;
曹玲玲 ;
张丽娟 ;
王英 .
高原气象 , 2014, (05) :1297-1304
[3]   陕西4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水汽条件对比 [J].
张雅斌 ;
武麦凤 ;
侯建忠 ;
白庆梅 ;
陈小婷 .
干旱气象, 2014, 32 (05) :788-797
[4]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J].
慕建利 ;
李泽椿 ;
谌芸 ;
陈雪珍 .
高原气象, 2014, (01) :148-161
[5]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J].
周明飞 ;
杜小玲 ;
熊伟 .
气象, 2014, 40 (02) :186-195
[6]   2011年6月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J].
陈红专 ;
叶成志 ;
唐明晖 .
气象, 2013, 39 (12) :1580-1590
[7]   引发广西两次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分析 [J].
刘国忠 ;
黄嘉宏 ;
曾小团 ;
农孟松 ;
黄海洪 .
气象, 2013, 39 (11) :1402-1412
[8]   贵州望谟初夏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 [J].
杜小玲 ;
杨静 ;
彭芳 ;
许可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400-1413
[9]   地形对2011年9月华西致灾暴雨强迫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刘冀彦 ;
毛龙江 ;
牛涛 ;
陈淼 ;
刘洪利 ;
王继志 .
气象, 2013, 39 (08) :975-987
[10]   干侵入对陕西“2008.07.21”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J].
白涛 ;
李崇银 ;
王铁 ;
谭言科 ;
李刚 .
高原气象, 2013, (02) :2345-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