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飞蝗种下阶元划分和历史演化过程的几点看法

被引:23
作者
张德兴
闫路娜
康乐
吉亚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东亚飞蝗; 亚洲飞蝗; 西藏飞蝗; 非洲飞蝗; 种群遗传; 微卫星DNA; 分子标记; 蝗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61 [昆虫演化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前人把我国飞蝗划分为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三个亚种 ,并推测我国最原始的飞蝗发生地可能是郑州 -开封东北至临清 -禹南以南的古黄河冲积扇地带。由于飞蝗的形态、生理、生态等性状受气候与生态条件影响 ,从而在地区间变化很大 ,而且过去关于我国飞蝗发生动态和演化的分析均忽视了地史中重大气候事件的影响 ,因此有关结论的可靠性值得质疑并有待深入验证。根据分子群体遗传学的最新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 :( 1)我国飞蝗应被重新划分为青藏种群、海南种群和北方种群 3大类群 ;( 2 )我国东部地区 (辽宁、黄淮平原、陕西和山西 )的飞蝗与海南的飞蝗之间的遗传差别已达亚种水平 ,因此不是东亚飞蝗 ,而是亚洲飞蝗经过适应性演化在我国华北地区形成的特异地理宗———华北地理宗 ;( 3)华北地理宗的形成应是末次冰期后种群大规模扩张的结果 ,推测是由蒙新高原的飞蝗沿黄河流域逐步扩散而来 ;( 4 )结合历史上飞蝗发生的情况可以推断 ,在中国 ,至少在北至北纬 4 6℃的地区 ,光周期不会成为飞蝗发育的限制性因素 ,有效积温可能是惟一限制性气候因子。因此 ,在气候逐渐变暖的趋势下 ,飞蝗有逐渐向北扩散的可能 ,东北地区将会逐步具有飞蝗大发生所需要的必要气候条。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8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飞蝗总DNA的抽提及其RAPD分析条件的摸索 [J].
张民照 ;
康乐 .
动物学研究, 2001, (01) :20-26
[2]   中国的飞蝗研究及其治理的主要成就 [J].
陈永林 .
昆虫知识, 2000, (01) :50-59
[3]   北京房山16000-7000年以来的植被与环境变迁 [J].
张佳华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9, (04) :421-430
[4]   由我国历史飞蝗北界记录得到的古气候推断 [J].
张德二 ;
陈永林 .
第四纪研究, 1998, (01) :12-19
[5]   晚更新世以来呼伦湖地区孢粉植物群发展与环境变迁 [J].
羊向东,王苏民,薛滨,童国榜 .
古生物学报, 1995, (05) :647-656
[6]   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序列与气候分期 [J].
童国榜 ;
张俊牌 ;
严富华 ;
麦学舜 .
地震地质, 1991, (03) :259-268
[7]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J].
康乐 ;
李鸿昌 ;
陈永林 .
昆虫学报, 1989, (04) :418-426
[8]   殷代的蝗灾 [J].
范毓周 .
农业考古, 1983, (02) :314-317
[9]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及陕西省北部地区蝗虫的调查 [J].
郑哲民 ;
邱琼华 .
昆虫学报, 1965, (06) :576-590
[10]   飞蝗新亚种——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subsp.n. [J].
陈永林 .
昆虫学报, 1963, (04) :46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