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被引:65
作者
于贵瑞
王秋凤
朱先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CERN综合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区域碳收支; 碳汇评估与管理; 碳汇计量和定量认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定量评估区域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可以为科学预测气候变化、服务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问题。虽然区域碳收支的定量评估和认证还很难用当前的各种直接观测和评估方法来精确实现,但是,近年来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此,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观测技术体系,重点分析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认为,为了定量认证中国区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行业以及与碳汇相关项目的碳汇功能及其时空格局,急需采用"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认知和跨尺度模拟"的研究思路,构建基于野外台站的碳循环及其通量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网络、发展地面站点-陆地样带-生态网络与卫星和航空观测结合的多尺度观测系统,发展观测数据-生态过程模型-卫星遥感模型-GIS空间分析系统。同时,本文指出: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间的耦合机制及其对碳源汇时空格局影响研究必将成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区域碳收支评估和定量认证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热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41]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J].
鲁春霞 ;
谢高地 ;
肖玉 ;
于格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35-37
[42]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苗期生态系统CO2通量变化研究 [J].
段晓男 ;
王效科 ;
冯兆忠 ;
欧阳志云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2) :166-171
[43]   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 [J].
钟华平 ;
樊江文 ;
于贵瑞 ;
韩彬 .
草业科学, 2005, (01) :4-11
[44]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 [J].
刘纪远 ;
王绍强 ;
陈镜明 ;
刘明亮 ;
庄大方 .
地理学报, 2004, (04) :483-496
[45]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贺金生 ;
肖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04) :491-498
[46]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CO排放的影响 [J].
娄运生 ;
李忠佩 ;
张桃林 .
生态学报, 2004, (05) :978-983
[47]   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的比较研究 [J].
宋霞 ;
刘允芬 ;
徐小锋 .
江西科学, 2003, (03) :206-210
[48]   夏玉米生长盛期农田土壤CO2排放的研究 [J].
贾金生 ;
李俊 ;
张永强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03) :7-10
[49]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J].
王绍强 ;
刘纪远 ;
于贵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97-802
[50]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J].
张娜 ;
于贵瑞 ;
赵士洞 ;
于振良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64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