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性转向

被引:55
作者
徐选国 [1 ,2 ]
机构
[1]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2] 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社会工作; 社会转向; 嵌入性; 社会保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6 [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引用
收藏
页码:9 / 28+108 +108-109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70 条
[1]   实用专业主义: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界定及其逻辑 [J].
雷杰 ;
黄婉怡 .
社会, 2017, 37 (01) :211-241
[2]   “找回社会”:中国社会工作转型的关键议题 [J].
陈立周 .
思想战线, 2017, 43 (01) :101-107
[3]   社会理性与新社会服务体系建构 [J].
徐选国 ;
侯利文 ;
徐永祥 .
中州学刊, 2017, (01) :58-64
[4]   嵌入和自主——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J].
郭伟和 .
中国民政, 2016, (23) :21-22
[5]   社会工作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脉络及启示 [J].
郑广怀 ;
向羽 .
社会工作, 2016, (05) :30-42+126
[6]   社会工作的实践迷思及其范式转型 [J].
赵环 .
学海, 2016, (05) :126-130
[9]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 [J].
徐选国 ;
徐永祥 .
社会科学, 2016, (07) :87-96
[10]   共享发展:宏观社会工作的当代取向 [J].
何雪松 ;
杨超 .
学习与探索, 2016, (07) :46-4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