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及膏盐盆迁移演化与构造意义

被引:51
作者
李凌 [1 ]
谭秀成 [1 ,2 ]
邹春 [3 ]
丁熊 [1 ]
杨光 [4 ]
应丹琳 [4 ]
机构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原油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4]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膏盐岩; 膏盐盆; 迁移; 演化; 川西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分析,结合区域分布,研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膏盐岩成因,进而讨论了其反映的膏盐盆迁移和演化及构造指示意义。雷口坡组总体存在两种岩性组合和分布特征的膏盐岩,一类出现于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表现为纹层状膏盐岩夹块状膏盐岩,厚度较小,横向分布稳定,属于泻湖成因;另一类出现在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以块状硬石膏岩和石盐岩为主,厚度差异巨大,横向变化较快,并且膏盐岩沉积中心出现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与早期的膏盐岩形成了鲜明对比,属于膏盐盆成因。由此反映出构造信息,四川盆地中三叠世雷口坡期的构造应力场总体处于由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其中,雷一段—雷三段下亚段沉积时盆地总体处于构造平静期,为张应力向挤压应力转换的过渡期;相比而言,雷三段中亚段—雷四段中亚段沉积时为构造活跃期,盆内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应力挤压趋于活跃,新的沉降中心形成,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膏盐岩在凹地快速沉积,并随挤压的阶段性活跃,发育向北、向西迁移趋势的雷三段中亚段、雷三上亚段、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三期膏盐盆,川西凹陷的形成与演化从雷三段中亚段沉积期已经开始发育,并在雷四段下—中亚段沉积期已具雏形。这些认识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基础参考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316 / 32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 [J].
李凌 ;
谭秀成 ;
丁熊 ;
吴晓庆 ;
邹春 ;
周素彦 ;
黄先平 ;
石学文 .
石油学报, 2011, 32 (01) :70-76
[2]   四川盆地三叠纪蒸发岩盆地形成环境及白云岩储层 [J].
陈莉琼 ;
沈昭国 ;
侯方浩 ;
方少仙 .
石油实验地质, 2010, (04) :334-340+346
[3]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 [J].
刘宏 ;
孙振 ;
李卓沛 ;
李凌 ;
聂勇 ;
吴家杰 ;
周小刚 ;
谭秀成 .
地层学杂志, 2010, 34 (03) :312-320
[4]   新疆库车盆地古近系—新近系蒸发岩沉积旋回识别及对比 [J].
曹养同 ;
刘成林 ;
杨海军 ;
顾乔元 ;
焦鹏程 ;
卢玉红 .
古地理学报, 2010, 12 (01) :31-41
[5]   川东地区飞一段震积岩的发现及识别标志 [J].
罗冰 ;
谭秀成 ;
刘宏 ;
李凌 ;
邹娟 ;
岑永静 ;
邱文彬 .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1012-1017
[6]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J].
林良彪 ;
陈洪德 ;
张长俊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7, (03) :51-58
[7]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J].
曾德铭 ;
王兴志 ;
张帆 ;
宋章强 ;
张若祥 ;
朱永刚 ;
李跃刚 .
古地理学报, 2007, (03) :253-266
[8]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J].
刘俊 ;
杨洪 ;
沈华 ;
李华滨 ;
赵国霞 .
中国矿业, 2006, (11) :98-101
[9]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盐系地层古地磁研究与成盐条件有关问题探讨 [J].
林耀庭 ;
何金权 .
盐湖研究, 2005, (04) :1-4
[10]   “干化蒸发”与“回灌重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蒸发岩成因的新认识 [J].
包洪平 ;
杨承运 ;
黄建松 .
古地理学报, 2004, (03) :27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