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5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庞建章
机构
: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
地学前缘
|
2014年
/ 21卷
/ 04期
关键词
:
海原断裂带;
构造变形;
青藏高原东北缘;
D O I
:
10.13745/j.esf.2014.04.027
中图分类号
: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边界断裂带,其新生代以来丰富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研究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天然实验室。采自断裂带上盘南华山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果、横跨海原断裂带的地震反射剖面分析揭示了海原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先逆冲、后走滑的两阶段变形过程。海原断裂第一阶段强烈的北东方向逆冲推覆变形始于(12±3)Ma,造成了断裂上盘山体的快速隆升与断裂下盘的挠曲变形,同时,破坏了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巨型沉积盆地。海原断裂这种挤压变形代表了青藏高原在约12Ma扩展至现今高原东北部,使其成为高原东北缘的最新组成部分。约5.4Ma,海原断裂第二阶段变形以不断增加的左旋走滑分量为特征,沿断裂带所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被其尾端的六盘山、马东山以东西向的地壳缩短调节吸收。海原断裂上新世左旋走滑运动,可能主要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北东向挤压变形作用后期高原东北部物质沿其主要边界断裂向东有限挤出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66 / 2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洋
陈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鹏
陈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龙
岑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岑敏
黄兴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黄兴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恒强
[J].
地学前缘,
2013,
20
(04)
: 1
-
17
[2]
秦岭太白山新生代隆升冷却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建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10)
: 2405
-
2414
[3]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广良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文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汉朝
[J].
地质科学,
2010,
45
(02)
: 440
-
452
[4]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建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杜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杜鹏
雷启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启云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1)
: 50
-
60
[5]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徐锡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徐锡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贵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桂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陈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兰凤
Yann Kling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de Physiquedu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de Physiquedu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Paul Tapponnier
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刘静
[J].
地震地质,
2007,
(02)
: 201
-
217
[6]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袁道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方小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方小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志才
宋春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宋春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J].
地学前缘,
2007,
(01)
: 243
-
250
[7]
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万景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万景林
王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王瑜
李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李齐
郑德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郑德文
李大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李大明
[J].
核技术,
2005,
(09)
: 712
-
716
[8]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袁道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袁道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广良
李传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传友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 157
-
164
[9]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tectonics of China[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4)
←
1
2
3
→
共 21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洋
陈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鹏
陈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龙
岑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岑敏
黄兴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黄兴富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恒强
[J].
地学前缘,
2013,
20
(04)
: 1
-
17
[2]
秦岭太白山新生代隆升冷却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建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10)
: 2405
-
2414
[3]
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广良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文俊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汉朝
[J].
地质科学,
2010,
45
(02)
: 440
-
452
[4]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建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伟涛
杜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杜鹏
雷启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雷启云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01)
: 50
-
60
[5]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徐锡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徐锡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于贵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桂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陈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兰凤
Yann Kling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de Physiquedu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Yann Klinger
Paul Tapponnier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Institutde Physiquedu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Paul Tapponnier
刘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刘静
[J].
地震地质,
2007,
(02)
: 201
-
217
[6]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袁道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方小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方小敏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志才
宋春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兰州科技创新基地
宋春晖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J].
地学前缘,
2007,
(01)
: 243
-
250
[7]
太白山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万景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万景林
王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王瑜
李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李齐
郑德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郑德文
李大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李大明
[J].
核技术,
2005,
(09)
: 712
-
716
[8]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郑德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培震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万景林
袁道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袁道阳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广良
李传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传友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 157
-
164
[9]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马瑾,甘卫军,闵伟,毛凤英,王琪.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10]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tectonics of China[J].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04)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