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综合界定

被引:11
作者
欧向军
机构
[1]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中心城市; 中心度; 引力模型; 断裂点模型; 城市群; 淮海经济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运用城市中心度、引力模型、断裂点公式等相关方法,从中心城市及其相互联系和吸引辐射腹地3个方面,划分淮海城市群的理论空间范围,并结合淮海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实践和地域邻近实际情况,综合界定出淮海城市群合理的空间范围.结果表明:徐州是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它的城市中心度、综合实力和对外经济联系量均远高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且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吸引辐射腹地范围广阔;淮海城市群理论上的空间范围包括徐州、枣庄、淮北、宿州、宿迁、临沂、淮安、济宁、商丘和连云港共10个城市,而合理的空间范围则为徐州、枣庄、淮北、宿州、宿迁、临沂、济宁、商丘和连云港共9个城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93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J].
沈正平 ;
车冰清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2 (01) :1-10
[2]   基于腹地划分的中国城市群空间影响范围识别 [J].
潘竟虎 ;
刘伟圣 .
地球科学进展, 2014, 29 (03) :352-360
[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J].
彭震伟 ;
唐伟成 ;
张立 ;
张璞玉 .
上海城市规划, 2014, (01) :7-12
[4]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J].
汤放华 ;
汤慧 ;
孙倩 ;
汤迪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357-1366
[5]   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顾朝林 .
地理研究, 2011, 30 (05) :771-784
[6]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综合界定方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J].
陈群元 ;
宋玉祥 .
地理科学, 2010, 30 (05) :660-666
[7]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 [J].
方创琳 .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4) :1-6
[8]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9]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J].
方创琳 ;
宋吉涛 ;
张蔷 ;
李铭 .
地理学报, 2005, (05) :827-840
[10]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J].
周一星 ;
张莉 .
地理学报, 2003, (02) :27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