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

被引:11
作者
潘俊 [1 ,2 ]
李瑞香 [1 ,2 ]
李艳 [1 ,2 ]
孙萍 [1 ,2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黄海; 表层沉积物; 甲藻孢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7年秋季(10月)在黄海22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鉴定与计数,本航次中共鉴定出33种(不包括2个未确定种),优势种是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膝沟藻属(Gonyaulaxsp.)的种类。与东海和南海甲藻孢囊的同期丰度相比,黄海的相对较低,丰度范围为10~519个/cm3,平均108个/cm3。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从北向南递增,最高丰度区出现在长江口以北(32°19′59.88″N,122°37′5.16″E),另外,在南黄海调查海域中,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域孢囊丰度较高,膝沟藻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密集中心达101个/cm3。有毒甲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黄海冷水团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 [J].
白洁 ;
姜艳 ;
孙军 ;
何青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1013-1016+938
[2]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与萌发的季节变化 [J].
王朝晖 ;
齐雨藻 ;
辜小莲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01) :9-15
[3]   氮磷限制对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的作用 [J].
曹宇 ;
张玉娟 ;
王朝晖 .
生态科学, 2006, (01) :17-20+24
[4]   罗源湾口柱状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 [J].
孙爱梅 ;
李超 ;
蓝东兆 ;
官宝聪 .
台湾海峡, 2006, (01) :10-18
[5]   孢囊及其与赤潮爆发关系的研究进展 [J].
丁德文 ;
刘胜浩 ;
刘晨临 ;
林学政 ;
边际 ;
黄晓航 .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01) :1-10
[6]   厦门湾沉积物中有害有毒甲藻休眠孢囊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潜在危害 [J].
蓝东兆 ;
方琦 ;
顾海峰 ;
李超 .
台湾海峡, 2004, (04) :453-457+541
[7]   长江口甲藻孢囊的初步研究 [J].
顾海峰 ;
方琦 ;
李瑞香 ;
蓝东兆 ;
朱明远 .
海洋与湖沼, 2004, (05) :413-423
[8]   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J].
王朝晖 ;
KAZUMI MATSUOKA ;
齐雨藻 ;
辜小莲 .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04) :5-8
[9]   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在中国沿海的分布 [J].
王朝晖 ;
MATSUOKA Kazumi ;
齐雨藻 ;
吕颂辉 .
海洋与湖沼, 2003, (04) :422-430
[10]   我国东南沿海亚历山大藻休眠孢囊的分布和萌发研究 [J].
顾海峰 ;
蓝东兆 ;
方琦 ;
王宗灵 ;
蔡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7) :1147-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