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囊及其与赤潮爆发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11
作者
丁德文
刘胜浩
刘晨临
林学政
边际
黄晓航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关键词
赤潮; 休眠孢囊; 甲藻; 分子生物学技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某些藻类(特别是甲藻),在不适宜生长的恶劣环境条件下能形成休眠孢囊。孢囊下沉到海底,以渡过不良的生存条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孢囊就大量萌发形成浮游细胞和优势群体,从而诱导赤潮的形成。简述了当前国际上对孢囊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孢囊和营养细胞相互转化的角度探索了孢囊与赤潮形成的关系,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赤潮生物及其孢囊的定性、定量及赤潮发生监测中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J].
王朝晖 ;
KAZUMI MATSUOKA ;
齐雨藻 ;
辜小莲 .
海洋环境科学, 2003, (04) :5-8
[2]   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在中国沿海的分布 [J].
王朝晖 ;
MATSUOKA Kazumi ;
齐雨藻 ;
吕颂辉 .
海洋与湖沼, 2003, (04) :422-430
[3]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J].
肖咏之 ;
王朝晖 ;
陈菊芳 ;
吕颂辉 ;
齐雨藻 ;
不详 .
水生生物学报 , 2003, (04) :372-377
[4]   三沙湾海域沉积物中甲藻休眠孢囊的初步研究 [J].
李超 ;
蓝东兆 ;
方琦 ;
顾海峰 ;
陈晨 ;
王检国 .
台湾海峡, 2003, (01) :38-45+131
[5]   厦门西港甲藻孢囊种类和数量分布特征 [J].
林元烧 ;
曹文清 ;
Sameer TERDALKAR ;
张茜 ;
齐雨藻 .
海洋与湖沼, 2002, (04) :407-414
[6]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J].
肖咏之 ;
齐雨藻 ;
王朝晖 ;
吕颂辉 .
海洋科学, 2001, (09) :50-54
[7]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J].
周名江 ;
朱明远 ;
张经 .
生命科学, 2001, (02) :54-59+53
[8]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J].
庄丽 ;
陈月琴 ;
李钦亮 ;
屈良鹄 .
海洋与湖沼, 2001, (02) :148-154
[9]   赤潮铜绿微囊藻rD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分析以及与淡水微囊藻的比较 [J].
陈月琴 ;
庄丽 ;
屈良鹄 ;
郑天凌 ;
王大志 ;
王艳丽 .
海洋科学, 1999, (01) :48-50
[10]   赤潮甲藻锥状斯氏藻rDNAITS区的序列测定和分析 [J].
陈月琴 ;
屈良鹄 ;
周惠 ;
庄丽 ;
曾陇梅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7, (05)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