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构造研究进展

被引:11
作者
江来利
吴维平
刘贻灿
张勇
钱存超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合肥,合肥,合肥,合肥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 构造格架; 构造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过南北板块碰撞、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形成3个构造阶段,其主体构造格架由碰撞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伸展作用和燕山早期穹隆构造所形成.文中根据不同岩石单元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穹隆构造形成中的构造表现,以主期构造特征及其后构造演化的一致性为原则,将东大别造山带的变质岩系分为南大别岩片构造带、中大别穹隆构造带和北大别隆滑-逆冲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系统论述了各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从造山带整体构造演化的角度厘定出3个阶段的5期变形,探讨了它们在大别山构造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中的动力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J].
江来利 ;
吴维平 ;
储东如 ;
刘贻灿 ;
张勇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4) :1557-1563
[2]   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的U-Pb锆石和Ar-Ar角闪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江来利 ;
吴维平 ;
刘贻灿 ;
李惠民 .
岩石学报, 2003, (03) :497-505
[3]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J].
王清晨 ;
林伟 .
地学前缘, 2002, (04) :257-265
[4]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J].
宋明水 ;
江来利 ;
李学田 ;
储东如 ;
杜森官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3) :209-215
[5]   大别山北部漫水河灰色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江来利 ;
刘贻灿 ;
吴维平 ;
李惠民 ;
方中 .
地球化学, 2002, (01) :66-70
[6]   佛子岭岩群中的晋宁期深成岩带及其构造含意 [J].
马文璞 ;
王关玉 ;
王果胜 .
地质论评, 2001, (05) :476-482
[7]   扬子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J].
周建波 ;
郑永飞 ;
李龙 ;
谢智 .
地质学报, 2001, (03) :338-352
[8]   大别造山带北部石竹河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谢智 ;
陈江峰 ;
张巽 ;
高天山 ;
戴圣潜 ;
周泰禧 ;
李惠民 .
岩石学报, 2001, (01) :139-144
[9]   大别—苏鲁区残余超高压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J].
索书田 ;
钟增球 ;
游振东 ;
周汉文 .
地球科学, 2000, (06) :557-563
[10]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和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多期变质增生 [J].
刘贻灿 ;
李曙光 ;
徐树桐 ;
李惠民 ;
江来利 ;
陈冠宝 ;
吴维平 ;
苏文 .
高校地质学报, 2000, (03) :41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