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禾本科植物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考古学意义

被引:38
作者
葛威 [1 ,2 ]
刘莉 [2 ]
金正耀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
[2]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关键词
禾本科; 淀粉粒; 形态比较; 古代淀粉粒; 植物考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对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淀粉粒(包括粟、黍、青狗尾草、高粱及薏苡等)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描述,结合颗粒长度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建立了区分这些作物淀粉粒的一般方法。结果显示,粟和黍的淀粉粒以多边形居多,比例分别为75%和96%;青狗尾草中的淀粉粒以圆形为主;高粱和薏苡的淀粉粒形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表现在消光臂上,高粱淀粉粒的消光臂呈现弯曲特征,而其他4种作物淀粉粒的消光臂则较为平直。在颗粒的长度分布上,粟淀粉粒为2.77~18.40μm,黍淀粉粒为3.93~12.85μm,青狗尾草淀粉粒为2.19~11.90μm,高粱淀粉粒为4.11~30.30μm,薏苡淀粉粒为5.48~25.44μm。研究表明,粟、黍、青狗尾草、高粱及薏苡等5种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存在相似性,但是也有差异。综合运用二维形状、脐点位置、表面特征、消光臂特征及长度等多种指标,可以对这几种作物的淀粉粒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这一研究结果可用于辅助对古代淀粉粒的科属鉴定。
引用
收藏
页码:377 / 38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J].
杨晓燕 ;
郁金城 ;
吕厚远 ;
崔天兴 ;
郭京宁 ;
刁现民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266-1273
[2]   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 [J].
杨晓燕 ;
吕厚远 ;
刘东生 ;
韩家懋 .
第四纪研究, 2005, (02) :224-227
[3]   谷子及其近缘野生种酯酶同工酶分析(Ⅰ) [J].
吴权明 ;
陈雪婷 ;
朱静林 .
西北农业学报, 2000, (03) :106-109+131
[4]   中国高粱起源初探 [J].
石玉学,曹嘉颖 .
辽宁农业科学, 1995, (04) :42-46
[5]   谷子品种资源及其近缘种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J].
刘润堂 ;
高平平 ;
温琪汾 .
华北农学报, 1989, (03) :36-41
[6]   栽培粟起源的同工酶研究 [J].
高明君 ;
陈家驹 .
作物学报, 1988, (02) :131-136
[7]  
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董玉琛,刘旭总主编, 2006
[8]  
Middle Stone Age starch acquisition in the Niassa Rift, Mozambique[J] . Julio Mercader,Tim Bennett,Mussa Raja.Quaternary Research . 2008 (2)
[9]  
Changes in starch grain morphologies from cooking[J] . Amanda G. Henry,Holly F. Hudson,Dolores R. Piperno.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 2008 (3)
[10]  
Starch granules, dental calculus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ancient diet[J] . Karen Hardy,Tony Blakeney,Les Copeland,Jennifer Kirkham,Richard Wrangham,Matthew Collin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 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