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

被引:44
作者
罗晓容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石油地质学; 运移; 成藏; 动力学; 定量研究; 成藏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6+170 +1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1]   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 [J].
陈瑞银 ;
罗晓容 ;
吴亚生 .
石油学报, 2007, (06) :43-46+51
[2]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J].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7, (04) :96-104
[3]  
二次运移数学模型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J]. 罗晓容,喻建,张发强,张刘平,侯平,杨飏,陈瑞银,陈占坤,周波.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4]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J].
陈红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143-150
[5]   断层连通概率法定量评价断层的启闭性 [J].
张立宽 ;
罗晓容 ;
廖前进 ;
袁淑琴 ;
苏俊青 ;
肖敦清 ;
王兆明 ;
于长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181-190
[6]   埕北断阶带沙河街组油气运移动力学过程模拟分析 [J].
罗晓容 ;
张立宽 ;
廖前进 ;
苏俊青 ;
袁淑琴 ;
宋海明 ;
周波 ;
侯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191-197+215
[7]   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J].
吴孔友 ;
查明 ;
王绪龙 ;
吴时国 ;
张立刚 ;
聂政荣 .
地质论评, 2007, (01) :75-82
[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 [J].
陈占坤 ;
吴亚生 ;
罗晓容 ;
陈瑞银 .
地质学报, 2006, (05) :718-723+785
[9]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段储层流体作用期次分析 [J].
武明辉 ;
张刘平 ;
罗晓容 ;
毛明陆 ;
杨飏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33-36
[10]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牟中海 ;
何琰 ;
唐勇 ;
陈世加 ;
浦世照 ;
赵卫军 .
石油学报, 2005, (03)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