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压油藏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15
作者
段毅 [1 ]
曹喜喜 [1 ]
赵阳 [1 ]
张忠义 [2 ]
余永进 [3 ]
吴应忠 [1 ]
徐丽 [1 ]
何金先 [1 ]
夏嘉 [1 ]
张晓丽 [1 ]
赵彦德 [2 ]
齐亚林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关键词
低压油藏; 形成机制; 含油地层; 透镜体;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首次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生界油藏主要为超低压油藏,并且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油藏的异常低压差别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剥蚀厚度增大和油藏抬升后温度降低值增加,储层压力系数呈减少趋势;延长组油藏抬升温度降低后使储层孔隙水的体积收缩量达0.82%1.94%.这些指示了盆地在白垩纪末期长时间强烈抬升,地层剥蚀和古地温降低作用是形成低压油藏的主要原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对油藏的保存有利,同时对油藏调整、油气运移再富集和油水分布等成藏方面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了陕北地区长6低压油藏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富集和长7砂岩透镜体不含水低压油气藏形成,均与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分布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利用东营凹陷典型剖面分析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 [J].
李继亭 ;
曾溅辉 ;
吴嘉鹏 .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04) :58-64
[2]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成藏条件与机制 [J].
刘军锋 ;
段毅 ;
刘一仓 ;
余永进 ;
吴保祥 ;
何金先 ;
徐丽 ;
张晓丽 .
沉积学报, 2011, 29 (02) :410-416
[3]   低压油气藏形成机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许浩 ;
张君峰 ;
汤达祯 ;
尹微 ;
陈艳鹏 ;
林文姬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5) :506-511
[4]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低压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特征研究 [J].
王宗礼 ;
李君 ;
林世国 ;
李正文 ;
杨青 ;
任彦芝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20 (02) :216-221
[5]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南段水文地质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 [J].
惠潇 ;
田永强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 (03) :278-282
[6]   地层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贡献初探 [J].
田丰华 ;
姜振学 ;
张晓波 ;
夏淑华 .
地质学报, 2007, (02) :277-283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J].
段毅 ;
吴保祥 ;
郑朝阳 ;
王传远 .
石油学报, 2005, (04) :29-33
[8]   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J].
姜振学 ;
庞雄奇 ;
金之钧 ;
关德范 ;
李玉喜 .
地球科学, 2004, (04) :420-426+482
[9]   莺歌海盆地汇聚型超压流体流动及天然气晚期快速成藏 [J].
郝芳 ;
董伟良 ;
邹华耀 ;
杨旭升 .
石油学报, 2003, (06) :7-12
[10]   沉积盆地异常低压与低压油气藏成藏机理综述 [J].
邹华耀 ;
郝芳 ;
蔡勋育 .
地质科技情报, 2003, (02)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