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流河与辫状河沉积砂体连通模式及开发特征——以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50
作者
赵春明 [1 ]
胡景双 [2 ]
霍春亮 [1 ]
杨庆红 [1 ]
邵先杰 [2 ]
机构
[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 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砂体结构; 开发特征; 秦皇岛32-6油田; 渤海地区;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9.06.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1+116 +11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靖安侏罗系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J].
王凯 ;
刘可 ;
张斌 ;
王碧涛 ;
平义 ;
陈建宏 .
石油化工应用, 2009, 28 (01) :62-65
[2]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J].
刘钰铭 ;
侯加根 ;
王连敏 ;
薛建军 ;
刘显贺 ;
付晓亮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1) :7-11+17
[3]   黄骅坳陷孔店油田新近系馆陶组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含油气性差异成因 [J].
侯加根 ;
刘钰铭 ;
徐芳 ;
张国一 ;
王连敏 ;
阎煜彪 .
古地理学报, 2008, (05) :459-464
[4]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J].
李林祥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4) :20-23+112
[5]   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J].
李葵英 ;
陈辉 ;
杨东明 ;
朱岸昌 ;
杨玉玲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93-96+189
[6]   定量表征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流线方法 [J].
侯建锋 ;
姜瑞忠 ;
王海江 ;
吴义志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3) :97-100+117
[7]   河流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的定量识别——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砂层组为例 [J].
冯建伟 ;
戴俊生 ;
冀国盛 ;
黄文科 .
沉积学报, 2007, (02) :207-213
[8]   同一油田网状河与辫状河沉积微相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 [J].
李强 ;
王庆魁 ;
沈伟成 ;
杨玉志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 (S1) :80-85+142+147
[9]   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J].
国景星 ;
王永诗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6) :9-12+105
[10]   河南油田泌123、124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规律探讨 [J].
靳晓军 ;
申志军 .
特种油气藏, 2003, (S1) :40-4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