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被引:15
作者
李林祥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曲流河; 侧积体; 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 孤东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8.04.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单元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对其曲流河沉积主体点坝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活动河道满岸宽度约为300m,单一曲流带宽度约为2400 m,点坝长度约为1430m,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斜列式分布,单一侧积体宽度约为200m,侧积层倾角为3°~5°,侧积层间距为50~130m;点坝砂体内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侧积层的位置与注采井射孔井段组合关系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3+112 +1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J].
于翠玲 ;
林承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4) :15-18+22+111
[2]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J].
李海燕 ;
彭仕宓 ;
刘风喜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2) :67-70+115
[3]   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 [J].
郭长春 ;
李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2) :31-34+113
[4]   中国大油田的构成及20年变化分析 [J].
张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542-548+556
[5]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模式与剩余油分布——以辽河西部凹陷齐9—欢50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 [J].
李红南 ;
徐怀民 ;
许宁 ;
黄石岩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4) :404-408
[6]   高含水油田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方法——以双河油田为例 [J].
李祖兵 ;
彦其彬 ;
罗明高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2) :27-29+105
[8]   孤岛油田水平井开采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挖潜先导试验 [J].
张伟峰 ;
薛兆杰 ;
杨海燕 ;
李拥安 ;
高小鹏 ;
符碧英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3, (S1) :45-46
[9]   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 [J].
刘建民 ;
李阳 ;
颜捷先 .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 (01) :50-53+70
[10]   辫状河砂体储层沉积学研究──以张家口地区露头砂体为例 [J].
伍涛 ;
王建国 ;
王德发 .
沉积学报, 1998, (01) :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