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被引:25
作者
李学杰
陈芳
陈超云
郭华
机构
[1]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所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所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南海; 水深; 定量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其丰度均下降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 (P)与水深 (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 ,两者关系完全不同 :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而在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 2 0 0m的陆架区 ,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 :lnD =0 0 2 1P +3 2 0 8;而在水深大于 2 0 0m的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满足D =- 5 2 6 3P +5 2 10 5 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 ,浮游有孔虫增加 ,但水深大于 2 0 0m后 ,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 ,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 ,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442 / 4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低钙事件及其古气候解释 [J].
李学杰 ;
江茂生 .
古地理学报, 2003, (03) :355-364
[2]   南海西沙海槽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与表层水温 [J].
李学杰 ;
江茂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5) :423-429
[3]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J].
汪品先 ;
田军 ;
成鑫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793-799
[4]   南沙深海区近10Ma来浮游有孔虫群及海水温跃层演变 [J].
李保华 ;
翦知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40-845
[5]   从超微化石看南沙海区近2Ma海水上层结构的变化 [J].
刘传联 ;
成鑫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34-839
[6]   南海南部NS93-5柱样揭示的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J].
涂霞 ;
郑范 ;
陈木宏 .
热带海洋, 2000, (04) :36-44
[7]   南海南部陆坡区的浮游有孔虫及其所表征的表层古水温 [J].
涂霞 ;
郑范 ;
陈木宏 ;
周洁兰 .
热带海洋, 2000, (03) :40-49
[8]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J].
陈木宏 ;
涂霞 ;
郑范 ;
颜文 ;
汤贤赞 ;
陆钧 ;
王保贵 ;
卢苗安 .
科学通报, 2000, (05) :542-548
[9]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深水区的沉积速率 [J].
黄维 ;
汪品先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13-17
[10]   近2万年来南海北部与西部碳酸盐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李学杰 ;
段威武 ;
魏国彦 ;
李扬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 (02)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