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后期改造中油气运散的效应——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形成

被引:29
作者
马艳萍
刘池洋
王建强
赵俊峰
房建军
桂小军
喻林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关键词
漂白砂岩; 天然气逸散;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国内外不同时代砂岩漂白现象的研究表明,漂白砂岩形成均与有机流体的参与有一定联系。因而,可将其作为烃类曾经运移、聚散的线索,预测在其附近可能有(古)油、气藏存在或遭改造破坏。鄂尔多斯盆地在后期改造过程中油气赋存状态发生了重新调整。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漂白砂岩的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和岩石学特征研究,初步确定该区漂白砂岩形成于酸性还原环境。其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较高的高岭石含量及黄铁矿含量,同时氧化铁边部颜色较中心浅;主量分析结果证实漂白砂岩的A l2O3含量较高,Fe3+/Fe2+较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岩心样品还是露头样品,都存在Eu负异常,均指示了还原环境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生界砂岩漂白现象指示了天然气的逸散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33 / 238+243 +2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王锋 ;
陈洪 .
地质学报, 2005, (06) :737-747
[2]   中国大中型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及勘探领域 [J].
王庭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5) :572-583+589
[3]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贾承造 ;
魏国齐 ;
李本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9-15
[4]   油气藏全空间磁学、地球化学与矿物学结构及意义——检验“烟筒效应”的形成机理 [J].
刘庆生 ;
李海侠 ;
王芳 ;
田志 ;
王艾红 ;
陈龙生 ;
张双喜 ;
夏响华 ;
程同锦 .
地球科学, 2002, (05) :637-644
[5]   陕甘宁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潜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远景研究 [J].
王金平 .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0, (03) :202-208
[7]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J].
刘池洋 ;
赵重远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6+23
[8]   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方向 [J].
傅强 ;
王家林 ;
周祖翼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3) :252-254+259
[9]   潜育型砂岩铀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理及找矿模式探讨──以红井铀矿床为例 [J].
王金平 .
铀矿地质, 1998, (01) :20-25
[10]   陕甘宁盆地北缘乌兰格尔地区白垩系油苗成因及意义 [J].
刘友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2, (03)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