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通径分析

被引:59
作者
王永学
张战辉
刘宗华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玉米; 抗倒伏性; 配合力;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D O I
10.16445/j.cnki.1000-2340.2011.01.011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不同杂优类群的4个玉米自交系为父本,5个含热带血缘的自交系为母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杂交组合,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对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入土次生根条数、倒伏率等8个性状进行配合力效应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8个性状方面,父母本各自之间配合力效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父本×母本互作效应除节间长、茎粗和入土次生根条数不显著外,其余性状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父母本的GCA方差是SCA方差的3~34倍,表明在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基因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本研究材料中,郑58的抗倒性配合力最强,其次是87-1,可选择使用;抗倒伏性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茎粗、入土次生根条数均极显著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入土次生根条数、茎秆强度和穗位高对抗倒性的直接效应最大,加强对这些性状的选择是提高抗倒伏性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 [J].
丰光 ;
刘志芳 ;
李妍妍 ;
邢锦丰 ;
黄长玲 .
作物学报, 2009, 35 (11) :2133-2138
[2]   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 [J].
勾玲 ;
赵明 ;
黄建军 ;
张宾 ;
李涛 ;
孙锐 .
作物学报, 2008, (04) :653-661
[3]   玉米耐密育种浅析 [J].
王大春 .
农业科技通讯, 2007, (12) :13-14
[4]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J].
申为民 .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21) :167-167
[5]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勾玲 ;
黄建军 ;
张宾 ;
李涛 ;
孙锐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07, (10) :1688-1695
[6]   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思路和技术水平比较 [J].
张世煌 .
种子世界, 2007, (04) :9-10
[7]   作物倒伏成因分析及抗倒对策研究进展 [J].
张志才 .
耕作与栽培, 2006, (04) :1-2+26
[8]   玉米倒伏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治理措施 [J].
宋朝玉 ;
张继余 ;
张清霞 ;
陈希群 ;
李祥云 ;
王圣健 .
作物杂志, 2006, (01) :36-38
[9]   玉米抗根倒伏性状的遗传研究 [J].
姚启伦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3, (04) :110-113
[10]   玉米倒伏成因及预防 [J].
袁公选 ;
杨金慧 ;
李雅文 ;
赵晓峰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5)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