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初步认识

被引:11
作者
曹俊兴
刘树根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地震; 龙门山; 地震安全性; 地震预测; 裂缝; 油气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9 [工程地震];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论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对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震后龙门山的地震安全期、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的地震安全性及龙门山地震对川西油气聚散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作者认为:(1)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彭灌断裂而非普遍认为的北川-映秀断裂,(2)成-德-绵经济带中心城市市区范围内发生灾难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这些城市的地震威胁依然主要来自龙门山,对来自龙泉山的地震威胁也应予以考虑;(3)地震可能造成了龙门山深层天然气的散失,但有利于川西坳陷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4)龙门山的隆升演化与地震活动可能受制于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推覆与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双向挤压力的作用。论文提出了从龙门山压缩应变能积聚与耗散均衡估算入手推算震后的地震安全期、利用油气生产井压力数据监测地应力变化、通过地震模拟计算定量评价成-德-绵经济带地震安全性等设想与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414 / 42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地震动促进石油运移的一种模式及其发生边界 [J].
陈瑞银 ;
赵文智 ;
邱中建 ;
王红军 .
地质学报, 2007, (11) :1531-1537
[2]   我们是怎样预报松潘7.2级地震的——纪念松潘7.2级地震30周年 [J].
张珍 .
四川地震, 2007, (03) :22-27+48
[3]   从石油人工地震资料分析成都平原地震地质背景的新认识 [J].
黄圣睦 ;
何天华 ;
范明祥 ;
黎家盆 ;
谢雄飞 ;
方和弟 ;
武至慎 .
地震地质, 2003, (04) :581-594
[4]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乐光禹 ;
刘顺 ;
李天斌 ;
宋鸿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32-438
[5]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6]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J].
钱洪 ;
唐荣昌 .
四川地震, 1997, (04) :1-7
[7]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Dennis Arne ;
C.J.L.Wilson .
地质学报, 1995, (03) :205-214
[8]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的层圈性和多级滑脱推覆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曹树恒 .
四川地质学报, 1990, (03) :145-150
[9]  
中国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及演化[M]. 地质出版社 , 朱介寿[等]著, 2005
[10]  
科学网专题:四川省大地震 .2 http://www.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127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