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12
作者
李有兵
李硕
李秀双
姜振辉
师江澜
田霄鸿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小麦-玉米轮作;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6.10.019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为关中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体系下大规模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耕作制度下,小麦秸秆设高留茬还田(WH)、粉碎还田(WC)和不还田(WN)3种还田方式,玉米秸秆设深松还田(MM)、旋耕还田(MC)和不还田(MN)3种还田方式,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得到9种秸秆还田模式,分别为WH-MM、WH-MC、WH-MN、WC-MM、WC-MC、WC-MN、WN-MM、WN-MC、WN-MN,测定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速效氮,其变异系数最高,达32.38%,是反映土壤质量变化最为敏感的指标。秸秆还田后其自身所含有机碳矿化以CO2形式释放于大气,进入土壤较少,因此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为5.3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经计算可知,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旋耕还田(WH-MC)模式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达0.751 0,其小麦籽粒和秸秆产量较高,土壤质量相对较优。【结论】综合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WH-MC是关中地区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maintaining soil quality in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s[J] . D.W. Reeves.Soil & Tillage Research . 1997 (1)
[22]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J]. 吴玉红,田霄鸿,池文博,南雄雄,闫小丽,朱瑞祥,同延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
[23]   不同有机物料对渭北旱塬耕地土壤短期培肥效应的综合评价 [J].
王芳 ;
张金水 ;
高鹏程 ;
同延安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4) :930-936
[24]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J].
朱强根 ;
朱安宁 ;
张佳宝 ;
张焕朝 ;
杨淑莉 ;
王意锟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2) :70-76
[25]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J].
潘竟虎 ;
石培基 ;
孙鹏举 .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09) :9-14
[26]   基于田块尺度的土壤肥力模糊评价研究 [J].
吴玉红 ;
田霄鸿 ;
侯永辉 ;
周密 ;
同延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8) :1422-1431
[27]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进展 [J].
张贞 ;
魏朝富 ;
高明 ;
邵景安 ;
秦建成 .
土壤通报, 2006, (05) :999-1006
[28]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J].
刘占锋 ;
傅伯杰 ;
刘国华 ;
朱永官 .
生态学报, 2006, (03) :901-913
[29]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J].
杨长明 ;
杨林章 ;
颜廷梅 ;
欧阳竹 .
生态学报, 2004, (01) :63-70
[30]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 [J].
曹志洪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03)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