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张仁和
胡富亮
杨晓钦
高杰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619 / 16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 [J].
张仁和 ;
郭东伟 ;
张兴华 ;
路海东 ;
刘建超 ;
李凤艳 ;
郝引川 ;
薛吉全 .
作物学报, 2012, 38 (10) :1884-1890
[12]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J].
王红丽 ;
张绪成 ;
宋尚有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08) :825-833
[13]   黄土旱塬几种农田水分管理模式下春玉米氮素吸收及分配的差异 [J].
徐洪敏 ;
朱琳 ;
刘毅 ;
陈新平 ;
李世清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4) :2905-2912
[14]   水、氮供应对玉米冠层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J].
王丽梅 ;
李世清 ;
邵明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3) :2697-2705
[15]   不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J].
戴明宏 ;
陶洪斌 ;
王利纳 ;
王璞 .
华北农学报, 2008, (01) :154-157
[16]   氮素营养对黄土高原旱地玉米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宋尚有 ;
王勇 ;
樊廷录 ;
高育锋 ;
唐小明 ;
李尚中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3) :387-392
[17]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J].
李凤民 ;
王静 ;
赵松岭 .
生态学报, 1999, 19 (02)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