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形地形动力抬升和重力波传播与地形云和降水形成关系研究

被引:27
作者
郭欣 [1 ,2 ]
郭学良 [3 ]
付丹红 [2 ]
牛生杰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湿条件不稳定层流; 地形云和降水; 地形重力波传播; 北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地形云和降水过程在区域水循环、水资源、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数值模拟试验,以及通过引入表示大气层流速度、层结稳定度和地形特征的关系参数——湿Froude数(Fw),研究了北京2009年5月1日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下,地形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与地形动力抬升和地形重力波传播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在地形最大高度2km、半宽10km的条件下,层流速度从2.5m/s逐步增加到25m/s时,对应的湿Fw数从0.19增加到1.81。当Fw≤1时,地形的阻挡起主要作用,由地形抬升形成的地形云主要产生在迎风坡一侧。地形重力波主要产生在迎风坡,并向上游传播,先形成层状云,最后演变为准稳定浅对流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发生在紧靠山顶的迎风坡一侧,但当Fw很小时,地形云不产生降水。当Fw>1时,地形抬升形成的云主要发生在山顶附近,而地形重力波主要形成在背风坡,并向下游方向传播,形成准稳定波状云。最大降水主要产生在紧靠山顶的背风坡一侧。另外,在弱湿条件不稳定大气层流下,地形降水主要由地形动力抬升造成的暖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地形重力波形成的波状云几乎不产生降水。
引用
收藏
页码:786 / 80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综合探测试验 [J].
郑国光 ;
陈跃 ;
陈添宇 ;
陈乾 ;
朱君鉴 ;
李照荣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10) :1057-1070
[2]   祁连山夏季西南气流背景下地形云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 [J].
陈添宇 ;
郑国光 ;
陈跃 ;
付双喜 .
高原气象, 2010, 29 (01) :152-163
[3]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 [J].
陈乾 ;
陈添宇 ;
肖宏斌 .
气象科技, 2010, 38 (01) :26-31
[4]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J].
朱素行 ;
徐海明 ;
徐蜜蜜 .
大气科学, 2010, 34 (01) :71-82
[5]  
祁连山冬季降雪个例模拟分析(Ⅰ):降雪过程和地形影响[J]. 孙晶,楼小凤,胡志晋.高原气象. 2009(03)
[6]   沿祁连山两次典型强降水天气个例对比分析 [J].
殷雪莲 ;
郭建华 ;
董安祥 ;
陈和平 ;
曹玲 ;
刘秀兰 .
高原气象, 2008, (01) :184-192
[7]  
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I):云微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J]. 刘卫国,刘奇俊.高原气象. 2007(01)
[8]   气流的垂直分布对地形雨落区的影响 [J].
孙继松 .
高原气象, 2005, (01) :62-69
[9]   江淮地区中尺度地形对一次梅雨锋暴雨的敏感性试验 [J].
臧增亮 ;
张铭 ;
沈洪卫 ;
姚好海 .
气象科学, 2004, (01) :26-34
[10]   中尺度地形背风波的作用及其应用 [J].
朱民 ;
余志豪 ;
陆汉城 .
气象学报, 1999, (06) :70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