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差异

被引:28
作者
王德梅 [1 ]
于振文 [1 ]
张永丽 [1 ]
许振柱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 灌水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量及成熟期在子粒中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山农664(S664)。2)泰山23底墒水+拔节水处理(W1)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向子粒的转移量显著高于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W2),土壤氮的转移量W1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山农664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移量均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3)泰山23的子粒蛋白质含量、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为W1显著高于W2处理,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山农664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效率、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分析,W1和W2处理分别是泰山23和山农664高产高效的灌水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41 / 10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不同品质小麦氮素分配及利用率的N示踪研究 [J].
杨延兵 ;
高荣岐 ;
尹燕枰 ;
吴承来 ;
李圣福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05) :830-835
[2]   灌溉量和灌溉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J].
王德梅 ;
于振文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965-1970
[3]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的影响 [J].
王晓英 ;
贺明荣 ;
刘永环 ;
张洪华 ;
李飞 ;
华芳霞 ;
孟淑华 .
生态学报, 2008, (02) :685-694
[4]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J].
付雪丽 ;
王晨阳 ;
郭天财 ;
朱云集 ;
马冬云 ;
王永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2) :317-322
[5]   小麦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对灌溉制度的响应 [J].
董宝娣 ;
张正斌 ;
刘孟雨 ;
张依章 ;
李全起 ;
石磊 ;
周永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9) :27-33
[6]   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及其与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J].
王小燕 ;
于振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301-306
[7]   不同施氮量对旱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累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J].
赵满兴 ;
周建斌 ;
杨绒 ;
郑险峰 ;
翟丙年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2) :2143-2149
[8]   半湿润农田生态条件下施氮对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转移的影响 [J].
吉春容 ;
李世清 ;
伍维模 ;
魏益民 ;
张兴昌 ;
邵明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5) :569-577
[9]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J].
江晓东 ;
李增嘉 ;
侯连涛 ;
王芸 ;
王雪 ;
颜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20-24
[10]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差异研究 [J].
朱新开 ;
郭文善 ;
封超年 ;
彭永欣 ;
凌启鸿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2) :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