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

被引:18
作者
沈礼
贾东
尹宏伟
孙闯
张勇
范小根
机构
[1]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粒子成像测速(PIV); 物理模拟; 褶皱冲断; 双滑脱体系; 速度场;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2.03.012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引用
收藏
页码:471 / 4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楔的发现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动力学机制的约束 [J].
鲁人齐 ;
何登发 ;
John Suppe ;
管树巍 ;
马晓鸣 ;
王明健 ;
桂宝玲 ;
高金尉 .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93-105
[2]   褶皱—冲断体系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 [J].
刘玉萍 ;
尹宏伟 ;
张洁 ;
徐士进 ;
解国爱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4) :424-428
[3]  
龙门山冲断带多层次滑脱带与滑脱构造变形[J]. 汤良杰,杨克明,金文正,吕志洲,余一欣.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4]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J].
贾东 ;
陈竹新 ;
罗良 ;
胡潜伟 ;
贾秋鹏 ;
李一泉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2) :188-195
[5]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J].
何登发 ;
John SUPPE ;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5, (04) :353-364
[6]   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 [J].
何登发 ;
贾承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2) :55-62
[7]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 [J].
卢华复 ;
陈楚铭 ;
刘志宏 ;
贾东 ;
王国强 ;
贾承造 .
石油学报, 2000, (03) :18-24+108
[8]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fold and thrust belt generated by multiple décollements: analogue models and natural ex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J] . Donatella Massoli,Hemin A. Koyi,Massimiliano R. Barchi.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6 (2)
[9]  
Duplex style and triangle zone formation: insights from physical modeling[J] . Brent A. Couzens-Schultz,Bruno C. Vendeville,David V. Wiltschko.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3 (10)
[10]  
Experimental insights on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old-and-thrust belts above weak, viscous evaporitic décollement[J] . E. Costa,B.C. Vendeville.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200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