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中段山前带构造楔的发现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动力学机制的约束

被引:10
作者
鲁人齐 [1 ]
何登发 [1 ]
John Suppe [2 ]
管树巍 [3 ]
马晓鸣 [1 ]
王明健 [1 ]
桂宝玲 [1 ]
高金尉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 国立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滑脱层;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楔; 几何模型; 运动学; 龙门山中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门山中段山前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龙门山中段山前带垂向上具有多套滑脱层。其中深层次滑脱层位于前震旦系基底深度约(19±2)km的地方,其上发育双重构造和叠加构造楔,构造楔是龙门山中段山前带重要的构造样式之一。工区A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后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达45.5 km;B剖面深层构造楔模型以前展破裂式叠加形成,断层产生的滑移量约16.6 km;构造楔的形成导致上部断裂和岩层隆升并褶皱变形,A、B剖面山前地层相对川西平原最大抬升量分别为8 km和3 km。构造楔沿龙门山中段山前带走向平面上呈带状分布,具有不同的规模和几何形态;分析其形成时间较晚,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通过对深层叠加构造楔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定量计算,其正演运动学模型与实际剖面解释相吻合。深层叠加构造楔的形成在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有着其相应的成因机制,在所能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与成因,可以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的动力机制提供一定的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10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 [J].
滕吉文 ;
刘财 ;
韩立国 ;
阮小敏 ;
闫雅芬 ;
张永谦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4) :559-583
[2]   叠合盆地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J].
汤良杰 ;
黄太柱 ;
金文正 ;
吕志洲 ;
何春波 ;
宁飞 ;
王鹏昊 ;
陈群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13-22
[3]   构造楔形体的识别与勘探——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J].
管树巍 ;
李本亮 ;
何登发 ;
John HShaw ;
陈竹新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129-137
[4]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J].
张军龙 ;
申旭辉 ;
徐岳仁 ;
高战武 ;
吕晓健 ;
杨攀新 .
地震, 2009, 29 (01) :149-163
[5]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和分段性 [J].
马寅生 ;
龙长兴 ;
谭成轩 ;
王涛 ;
张永双 ;
雷伟志 ;
李滨 ;
龚明权 ;
廖椿庭 ;
吴满路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2076-2085
[6]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7]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J].
刘树根 ;
田小彬 ;
李智武 ;
孙玮 ;
郭兵 ;
刘顺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388-397
[8]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陈洪德 ;
刘顺 ;
郭兵 ;
田小彬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440-454
[9]  
四川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构造初步调查与发震背景分析[J].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吴珍汉,安美建,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地球学报. 2008(03)
[10]   龙门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递进变形与变形时序 [J].
邓康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4) :48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