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映秀M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

被引:21
作者
滕吉文 [1 ,2 ]
刘财 [2 ]
韩立国 [2 ]
阮小敏 [1 ]
闫雅芬 [1 ]
张永谦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表破裂; 破裂链; 震源机制; 发震断裂带; 深部介质与构造环境; 短临地震预测;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09.04.013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2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造山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映秀MS8.0大地震。这次大地震形成了迄今为止在三维空间分布最为复杂、在水平方向(NE)延伸最长的逆冲型破裂带。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引发的破裂现象和震源深处与其周边地域介质在受力作用下的破裂与"破裂链"的逐步形成和辐射效应。基于该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提出:汶川—映秀8.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系地表以不同角度西倾的3条断裂带向深部汇聚,青藏高原东北缘松潘—甘孜地域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向东南减薄,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壳、幔介质阻隔下而沿龙门山断裂系抬升,二者在震源深处,即(15±5)km处强烈碰撞而形成的一条NE向的深部汇聚断裂带。汇聚断裂带即为MS8.0地震和一系列余震的发震断裂带,而不是简单地、形式地将地表的某一条或某两条断裂带视为发震断裂带,因为震源是一个体积。大地震发生后的地表破裂、次生灾害等,即浅层过程的调查和分析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着重要意义。显然,在地表和深井中若能长期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震源深处介质与结构发生的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深层动力过程,这对短临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里必须指出: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环境与其深层动力过程乃是厘定强烈地震成因的关键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559 / 583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龙门山断裂系及邻区地壳重力均衡效应与汶川地震 [J].
王谦身 ;
滕吉文 ;
张永谦 ;
杨辉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 (06) :1664-1670
[2]   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J].
马文涛 ;
徐锡伟 ;
曹忠权 ;
于贵华 ;
李海鸥 ;
徐长朋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26-934
[3]   汶川MS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J].
屈春燕 ;
宋小刚 ;
张桂芳 ;
郭利民 ;
刘云华 ;
张国宏 ;
李卫东 ;
单新建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1076-1084
[4]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J].
许志琴 ;
李海兵 ;
吴忠良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13-1622
[5]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J].
张岳桥 ;
杨农 ;
施炜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68-1678
[6]   龙门山大地电磁深部结构及汶川地震(MS8.0) [J].
朱迎堂 ;
王绪本 ;
余年 ;
高树全 ;
李坤 ;
石岩峻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69-1777
[7]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J].
嵇少丞 ;
王茜 ;
孙圣思 ;
许志琴 ;
李海兵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44-1667
[8]   四川汶川MS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J].
付碧宏 ;
时丕龙 ;
张之武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79-1687
[9]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J].
李海兵 ;
付小方 ;
Jrme VAN DER WOERD ;
司家亮 ;
王宗秀 ;
侯立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许志琴 ;
Paul TAPPONNIER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23-1643
[1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J].
李海兵 ;
王宗秀 ;
付小方 ;
侯立玮 ;
司家亮 ;
邱祝礼 ;
李宁 ;
吴富峣 .
中国地质, 2008, (05) :8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