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不同留茬高度对豫南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余贵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刘祥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丰大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张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赵海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张万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信阳市农业局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李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商城县农业局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陈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商城县农业局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
[1]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2] 信阳市农业局
[3] 商城县农业局
来源:
关键词:
两优6326;
再生稻;
留茬高度;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中稻+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稻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再生稻的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总穗数逐渐增加;当留茬高度低于25 cm时,倒4节及其以下节位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在30~40 cm时,倒3节和倒4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高于45 cm时,倒2节和倒3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两优6326在留茬高度为45 cm时,再生季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达到5 665.5 kg/km2,倒2节和倒3节产量的贡献率达70.57%。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可参照两优6326采取"留2保3争4"的措施,在收割时要兼顾当年腋芽生长的长度,充分利用倒2节和倒3节上的优势芽,提高再生稻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豫南稻区不同播期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 (09) : 59 - 63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余贵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赵海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乔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李彦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范学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刘明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局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张秋菊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固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2] 对豫南稻区再生稻的研究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 (02) : 39 - 44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李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乔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余贵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范学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3] 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J]. 中国稻米, 2014, 20 (06) : 14 - 17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乔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余贵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李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4] 豫南稻区再生稻发展的再探索[J]. 中国稻米, 2014, 20 (02) : 29 - 31+34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李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张应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乔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余贵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范学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 [5] 豫南稻区再生稻气候适宜性分析与实践[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 (07) : 41 - 44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卢兆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6] 两优6326作再生稻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02) : 7 - 9刘祥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丰大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乔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应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
- [7]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5) : 509 - 516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周文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屠乃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8]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6) : 19 - 20+23罗赣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郭飞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西省安远县农业局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周志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孙火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 [9] 杂交中稻免耕抛栽高桩再生集成技术研究[J]. 杂交水稻, 2003, (04) : 42 - 45刘见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徐志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熊继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彦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罗赫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 [10] 杂交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栽培[J]. 广西农业科学, 1996, (01) : 1 - 3吴登,徐世宏,游建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广西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区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