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

被引:213
作者
李锦轶
莫申国
和政军
孙桂华
陈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构造变形; Ar-Ar定年;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侏罗纪至白垩纪初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大兴安岭北部绣峰组下部砾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李锦轶 ;
和政军 ;
莫申国 ;
AndreyA.Sorokin .
地质通报, 2004, (02) :120-129
[2]   漠河前陆盆地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区分析 [J].
和政军 ;
李锦轶 ;
莫申国 ;
A.A.Soroki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2) :1219-1226
[3]   张家口组火山岩SHRIMP定年及其重大意义 [J].
牛宝贵 ;
和政军 ;
宋彪 ;
任纪舜 .
地质通报, 2003, (02) :140-141
[4]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 [J].
张长厚 ;
宋鸿林 ;
王根厚 ;
颜丹平 ;
孙卫华 .
地球科学, 2001, (05) :464-472
[5]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J].
杨庚 ;
柴育成 ;
吴正文 .
地质学报, 2001, (03) :322-332
[6]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J].
郑亚东 ;
G.A.Davis ;
王琮 ;
B.J.Darby ;
张长厚 .
地质学报, 2000, (04) :289-302
[7]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J].
和政军 ;
李锦轶 ;
牛宝贵 ;
任纪舜 .
地质论评, 1998, (04) :407-418
[8]   中国东北及邻区若干地质构造问题的新认识 [J].
李锦轶 .
地质论评, 1998, (04) :339-347
[9]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 [J].
赵越,杨振宇,马醒华 .
地质科学, 1994, (02) :105-119
[10]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J].
黄汲清 ;
任纪舜 ;
姜春发 ;
张之孟 ;
许志琴 .
地质学报, 1977, (02) :1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