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Ms7.5级地震发震构造再研究

被引:16
作者
张岳桥 [1 ]
李建 [1 ,2 ]
李海龙 [1 ]
李建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 岷江断裂; 逆冲断坡; 发震构造; 青藏高原;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至今仍然难以琢磨,前人或将其归因于NW向松坪沟断裂的左旋走滑活动、或南北向岷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但地表同震破裂、地震地质、地震等烈度图等调查和研究结果都不支持这种走滑型断层的地震成因。本文基于叠溪地震区构造地貌和湖相地层断层调查,结合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与2013年四川芦山Ms 7.0级地震类似的发震构造模型,即隐伏断坡型逆冲断层发震构造模型,认为在叠溪震区10~15km深部隐伏一条西倾的逆冲断坡,其向东逆冲作用导致了叠溪地区频繁的地震活动。这个发震模型有待深部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和地表大地测量资料的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267 / 2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Lushan MS7.0 earthquake:A blind reserve-fault event[J]. XU XiWei,WEN XueZe,HAN ZhuJun,CHEN GuiHua,LI ChuanYou,ZHENG WenJun,ZHNAG ShiMin,REN ZhiQun,XU Chong,TAN XiBin,WEI ZhanYu,WANG MingMing,REN JunJie,HE ZhongTai,LIANG MingJia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Z2)
[2]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中孢粉特征 [J].
王小群 ;
王兰生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 38 (05) :975-982
[3]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侯春堂 ;
石菊松 ;
吴中海 ;
李海龙 ;
孙萍 ;
刘刚 ;
李建 .
地质学报, 2013, 87 (06) :747-758
[4]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程佳 ;
谭锡斌 ;
朱艾斓 ;
闻学泽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11-20
[5]   岷江断裂带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来自钻孔的证据 [J].
张岳桥 ;
李海龙 ;
吴满路 ;
廖椿庭 .
地质论评, 2012, 58 (02) :215-223
[6]   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J].
王康 ;
沈正康 .
地震学报, 2011, (05) :557-567+699
[7]   青藏高原东缘叠溪海盆地40~30kaBP高分辨率快速气候变化记录 [J].
张岩 ;
朱利东 ;
杨文光 ;
罗虹 ;
姜琳 ;
何大芳 ;
刘娟 .
地学前缘, 2009, 16 (05) :91-98
[8]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J].
安卫平 ;
赵晋泉 ;
闫小兵 ;
李自红 ;
苏宗正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80-988
[9]   RupturebehavioranddeformationlocalizationoftheKunlunshanearthquake(Mw7.8)andtheirtectonicimplications [J].
KLINGER Yann ;
TAPPONNIER Paul .
ScienceinChina(SeriesD:EarthSciences), 2008, (10) :1361-1374
[10]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J].
王兰生 ;
王小群 ;
许向宁 ;
崔杰 .
地学前缘, 2007, (04) :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