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叠溪地震的发震位置、震源机制与区域构造

被引:28
作者
王康
沈正康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叠溪地震; 震源机制解; 岷江断裂; 地壳形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3 [];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1933年发生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叠溪M7.5大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然而限于资料匮乏,人们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的认识尚不统一.本文收集整理了当时全球各地震台站对此次大地震的记录,对叠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的震中位置为31.9°N,103.6°E.挑选具有P波初动符号的台站记录,利用格点尝试法得到了叠溪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之一呈北北西走向,范围为N5°—30°W.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给出的岷江断裂南段为近南北向的事实,以此节面为叠溪地震的断层面,我们认为叠溪地震的发震构造系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的岷江断裂南段.跨岷山地块10年尺度的GPS观测结果显示,虎牙断裂具有2mm/a的地壳缩短率,对应于岷山第四纪以来的强烈隆升.1933年叠溪地震表现出的岷江断裂的左旋特性与现今GPS测量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反映了龙门山与岷江两大断裂系蕴震过程中地壳形变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晚期对区域地壳形变场的调整.
引用
收藏
页码:557 / 567+699 +6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J].
张培震 ;
闻学泽 ;
徐锡伟 ;
甘卫军 ;
王敏 ;
沈正康 ;
王庆良 ;
黄媛 ;
郑勇 ;
李小军 ;
张竹琪 ;
马胜利 ;
冉勇康 ;
刘启元 ;
丁志峰 ;
吴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07) :944-953
[2]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J].
胡幸平 ;
俞春泉 ;
陶开 ;
崔效锋 ;
宁杰远 ;
王艳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6) :1711-1718
[3]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4]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5]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J].
王阎昭 ;
王恩宁 ;
沈正康 ;
王敏 ;
甘卫军 ;
乔学军 ;
孟国杰 ;
李铁明 ;
陶玮 ;
杨永林 ;
程佳 ;
李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82-597
[6]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J].
赵国泽 ;
陈小斌 ;
王立凤 ;
王继军 ;
汤吉 ;
万战生 ;
张继红 ;
詹艳 ;
肖骑彬 .
科学通报, 2008, (03) :345-350
[7]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J].
徐锡伟 ;
张培震 ;
闻学泽 ;
秦尊丽 ;
陈桂华 ;
朱艾斓 .
地震地质, 2005, (03) :446-461
[8]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J].
邓起东 ;
张培震 ;
冉勇康 ;
杨晓平 ;
闵伟 ;
陈立春 .
地学前缘, 2003, (S1) :66-73
[9]   四川较场弧形构造与1933年叠溪地震发震构造的再讨论 [J].
黄祖智 ;
唐荣昌 ;
刘盛利 .
中国地震, 2002, (02) :65-74
[10]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 [J].
钱洪 ;
周荣军 ;
马声浩 ;
黎小刚 .
中国地震, 1999, (04)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