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IPEX Ⅲ资料对CLDAS-V2.0和GLDAS-NOAH陆面模式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18
作者
崔园园 [1 ]
敬文琪 [2 ]
覃军 [3 ]
机构
[1] 河北省气象台
[2] 部队气象台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融合土壤温、湿度产品; 适用性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5 [数值试验];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15年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 Ⅲ)五层(5,10,20,50和100 cm)土壤的温、湿度观测资料,通过计算全球陆面同化系统(GLDAS-NOAH)和中国气象局陆面同化系统的融合产品(CLDAS-V2. 0)与观测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和偏差,以及分析降水事件发生后两种模式资料土壤温、湿度的响应,综合评估了融合土壤温、湿度产品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CLDAS-V2. 0土壤温、湿度产品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均优于GLDAS-NOAH模式产品,且两模式产品与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性在湿季大于干季,相关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 CLDAS-V2. 0土壤湿度产品相对站点观测的误差稍大于GLDAS-NOAH,且在浅层土壤两模式产品与站点观测的MRE整体上在干季大于湿季; CLDASV2. 0土壤温度产品与站点观测的RMSE在湿季大于干季,而GLDAS-NOAH产品则相反;两种模式产品均能描述出降水发生后浅层土壤温、湿度对降水的响应,但两种模式产品所描述的深层土壤温、湿度的波动幅度相对观测明显偏大;此外,两种模式产品无法重现观测到的深层土壤温、湿度相对表层土壤温、湿度变化明显"滞后"的特征以及降水后相对降水前土壤温度峰/谷值对应时间存在明显延迟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143 / 116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CLDAS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及评估 [J].
韩帅 ;
师春香 ;
姜立鹏 ;
张涛 ;
梁晓 ;
姜志伟 ;
徐宾 ;
李显风 ;
朱智 ;
林泓锦 .
应用气象学报, 2017, 28 (03) :369-378
[2]   基于地面站点观测降水资料的中国区域日降水融合产品精度评价 [J].
陈圆圆 ;
宋晓东 ;
黄敬峰 ;
熊安元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6) :1004-1014
[3]   基于CLDAS资料的内蒙古干旱监测分析 [J].
孙小龙 ;
宋海清 ;
李平 ;
李云鹏 ;
武荣盛 .
气象, 2015, 41 (10) :1245-1252
[4]   多套土壤温湿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J].
刘川 ;
余晔 ;
解晋 ;
周欣 ;
李江林 ;
葛骏 .
高原气象, 2015, 34 (03) :653-665
[5]   中国气象局陆面同化系统和全球陆面同化系统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模拟与评估 [J].
朱智 ;
师春香 .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 14 (32) :138-144
[6]   黄土高原半干旱草地降水前后土壤的温、湿度及热力特征 [J].
岳平 ;
张强 ;
王胜 ;
王润元 ;
李宏宇 ;
王若安 .
中国沙漠, 2013, 33 (06) :1766-1774
[7]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J].
张少波 ;
陈玉春 ;
吕世华 ;
李锁锁 ;
王少影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236-1245
[8]   概率密度匹配法对中国区域卫星降水资料的改进 [J].
宇婧婧 ;
沈艳 ;
潘旸 ;
赵平 ;
周自江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05) :544-553
[9]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 [J].
李跃清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31 (03) :77-82
[10]  
China land soil moisture EnKF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J]. SHI ChunXiang1, XIE ZhengHui2, QIAN Hui3, LIANG MiaoLing4 & YANG XiaoChun1 1 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2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3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Key Geodynamics Laboratory,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