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期次及动力学成因

被引:10
作者
戴建全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龙门山冲断带; 变形期次; 动力学; 构造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和分析了北川映秀断层、前山断层、前山原地系统等各种能够反映古构造应力场地质构造形变痕迹的构造要素,对构造形迹进行了构造期次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解析,恢复了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史及应力史。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10期以上不同方向、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大地构造理论给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解释,提出了龙门山构造演化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7+10 +10-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2]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J].
金文正 ;
汤良杰 ;
杨克明 ;
万桂梅 ;
吕志洲 ;
余一欣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72-1080
[3]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乐光禹 ;
刘顺 ;
李天斌 ;
宋鸿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5) :432-438
[4]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J].
刘树根 ;
赵锡奎 ;
罗志立 ;
徐国盛 ;
王国芝 ;
C.J.L.Wilson ;
Dennis Arne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 (03) :221-230
[5]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J].
李勇 ;
孙爱珍 .
地层学杂志, 2000, (03) :201-206
[6]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J].
吴山 ;
赵兵 ;
胡新伟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9, (03) :14-17
[7]   北美西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龙门山逆掩推覆构造带油气地质条件类比 [J].
王晓慧 ;
陈绍国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1996, (03) :1-9
[8]   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 [J].
刘和甫 .
地学前缘, 1995, (03) :59-63+67+65-68
[9]   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戴苏兰 ;
Dennis Arne ;
C.J.L.Wilson .
地质学报, 1995, (03) :205-214
[10]   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 [J].
林茂炳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3) :1-7